办好国家公祭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20-12-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建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人民文化需求源于历史逻辑,人民精神力量植于家国情怀。国家公祭,建构的是铭记历史的文化内核,彰显的是珍爱和平的价值追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国家公祭仪式的举办地,秉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办好国家公祭的责任担当中,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家国情怀需要,增强人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国家公祭的感染力,离不开仪式运行标准化

立标准才能有规矩,用标准才能防风险。纪念馆在实践基础上,编制了国家公祭仪式运行《管理手册》和《执行手册》,形成了一套保障国家公祭的标准化模板。

标准化是仪式流程的固化。国家公祭仪式程序规范,在公祭主会场举行默哀的同时,南京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行人、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一分钟。国旗低垂,汽笛长鸣,寄托的是人们缅怀逝者、追忆先烈的真情。

标准化是公祭符号的书写。下半旗、默哀、敬献花圈、和平宣言、和平大钟、和平鸽,以及国家公祭鼎、公祭胸花、公祭道旗、《公祭献曲》与《和平献曲》,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是独特的仪式符号,环环相扣、规范运行。当警报声响起,人们自发地停下脚步,司机停车鸣笛,为远去的同胞停留,为逝去的生命致哀。

标准化是仪式力量的显现。整齐的步调、流畅的运行、宏伟的画面,通过标准化的呈现,所传递给受众的是仪式本身由内而外的庄严感、隆重感、肃穆感。这种庄重而深沉的基调,将人们带回历史的思绪,让人们沉浸在仪式的氛围里,并从历史中激发前进的动力。

国家公祭的感召力,离不开史学研究专业化

有研究才能有内涵,善转化才能出实效。国家公祭立意高远、政策性强,需要坚持国家站位,服务国家战略。

基础研究夯实国家公祭学理性。国家公祭悼念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加强相关方面研究和抗日战争史研究,阐释伟大的抗战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发掘国家公祭内涵的重要基础。

文物藏品增强国家公祭可触感。从第一次南京市公祭使用的防空警报器,到第一次国家公祭仪式上使用的物品,从中小学《国家公祭读本》,到《国家公祭资料集》丛书,纪念馆收藏的每一件公祭相关实物,是每一次公祭仪式的见证,让国家公祭可感可触。

决策咨询服务国家公祭政策的专业性。设立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全程参与《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加强有关国家公祭的政策解读,引导人们理解国家公祭所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宣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在智库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决策。

国家公祭的凝聚力,离不开社会教育大众化

充分发掘国家公祭的仪式感,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不断培育社会大众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

仪式化是亮点。每日开馆,12名观众的13响钟声,呼应的是12·13的惨痛时刻;参观过程,献一束菊花,寄托对逝者的绵绵思念;烛光祭上,捧一盏烛光,照亮的是黑暗中陨落的同胞生命。通过独特的仪式化教育,增强了受众的融入感,寄托了人们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也昭示着慨然前行的奋发之志。

青少年是重点。不仅每年国家公祭仪式上由学生代表朗诵《和平宣言》,还常态化设立小小紫金草研学课堂,举办中学生出国前教育行前一课,开展手绘紫金草”“讲历史绘和平等活动,开展《国家公祭读本》教学,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幸存者是焦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国家公祭仪式上的特殊群体,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健全幸存者关爱服务体系,开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实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个体记忆向家族记忆的传递,进而由家族记忆成为社会记忆,增强民族向心力。

志愿服务是品牌。紫金草的国际和平寓意融入学雷锋精神,建立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近千名中外志愿者陆续接受国家公祭教育,服务国家公祭保障,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性、规范化、服务好的国际性志愿服务队伍。

国家公祭的传播力,离不开对外交流国际化

坚持立足中国和面向世界相统一,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让传播国家公祭活动成为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

海外公祭,联结全球华人中华情。国家公祭日前后,全球数百个华侨组织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并举行各种形式的追思会、演讲、展览等活动,在增进华侨华人爱国情的同时,促进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同历史认知。

国际办展,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先后走进法国、捷克、白俄罗斯、丹麦等国,坚持国家公祭与世界记忆相对接,坚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命运共同体视角,用世界语讲述中国历史、阐述中国理念。

强化阵地,建立对外传播新矩阵。建成有七种语言的国家公祭网,建立了由微信公众号、微博帐号、强国号、抖音号、头条号等组成的纪念馆传播矩阵,主持微博国家公祭话题讨论并连续两年阅读量达百亿次以上,基本实现了立体化对外宣介国家公祭系列活动,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公祭的保障力,离不开场馆建设智慧化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兴起,呼唤智慧化场馆为国家公祭提供有力保障。

智慧化是更舒适的参观体验。20203月,纪念馆实施实名免费预约参观,每日通过观众大数据,精准分析观众性别、国籍占比、来源地、年龄分层、进馆高低峰值等信息,加强智慧化观众管理,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参观体验感,也为国家公祭系列活动的群众组织提供了数据支持。

智慧化是更全面的信息服务。纪念馆通过3年的努力,建设南京大屠杀数据影像档案中心,研发了文物、报刊、图片、文章、日记、影音、词条、拼图八种检索类型,打造全面、权威、开放、公益的数据平台。加速推进文物藏品数字化技术集成,数据库中已经录入5万余件套藏品目录,为建立南京大屠杀知识图谱和信息关联奠定基础。

智慧化是更精准的安全保障。国家公祭仪式安保要求高,需要以更大力度防范各类安全风险。通过安防、消防指挥中心,作为全馆的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视频流汇聚点,打造场馆安防管理综合平台,为国家公祭安防指挥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确保仪式流程和各项活动安全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强调,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最好的告慰,就是奋力前行。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难免会经历曲折和痛苦,但只要道路正确、信念坚定,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胜利实现、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办好国家公祭,砥砺家国情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