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1-07-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席酉民    

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当前国际竞争实际上是实力的竞争,而实力竞争的背后是创新竞争,创新竞争的背后则是人才竞争。我们国家要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如何快速地集聚人才?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用人方面,过去讲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都已经较好实现。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软环境方面还需提升。尽管现阶段物质财富已较为充沛、平台设备也都不错,但软环境中存在人才制度约束,使其难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研究。当前人才对环境的要求主要就是能干事儿、能干成事儿。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这就是要为知识分子松绑,让科研人员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制度体系的建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以色列是举世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犹太民族的创新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其自身特质,另一个是招揽全世界的人才为其所用。由于历史原因,犹太人曾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以色列建国后,回归的犹太人带来了不同区域的文化。这些不同区域的多元文化在一起相互竞争与碰撞,恰好助推了他们的创新发展。同时,通过与全世界相联的庞大网络,犹太人可以与所有人合作,将别人的才智化为己用。

由此看出,创新需要几个要素。第一是好的硬件环境和资源。这些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但在软环境方面还需改进。第二是在本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外部合作者愿意给予帮助,通过国家这个网络把全世界的资源吸引过来。第三是要形成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合作和碰撞,真正形成推动创新人才出现的良好机制。

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我们要与全世界合作,进行人才引进;二是建立自身完善的培养体系。在人才环境的构建方面,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要改变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无疑要在教育环境的改善方面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在多元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进行探索。

融合式教育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精英

创新人才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是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利用现代的网络和技术迅速地搭建新的生活方式和创新工作平台。因此,我们要重视能力素质的教育,即大学不是简单的学知识的地方,而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地方。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拥有知识,还知道怎样利用知识、站在知识和技术的肩膀上去创造创新,这才是现代需要的人才。

在我们学校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这样一种土壤。国际合作办学吸引了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这里有浓厚的国际化氛围,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互动碰撞,涌现出很多具有创新潜力、能够在未来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

我们在创办学校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传统教育遇到了很大挑战,需要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模式。我们把美国教育的灵活性、英国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中国教育的重基础结合起来,再加上国际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学校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趋势和未来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是1.0教育模式,主要围绕怎样更好地培养专业精英人才展开。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将有一部分传统企业被取代,一部分行业面临改造和提升,还会诞生一批新的行业,这就呼唤一大批能够驾驭这种转变和引领未来行业的新型人才的出现。我们学校在持续完善专业精英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那些定位于创业实践和具有这方面追求和天赋的学生,开发了2.0教育模式,即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相融合,培养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国际化行业精英。

今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进程使得社会的边界被打破,大学传统的象牙塔格局被赋予新的生命。这种新的生命是什么?在未来环境下,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大学存在的新形态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开启了3.0教育模式。

三种教育模式犹如一朵花,中间的核心是我们学校的品牌、资源和教育理念,然后长出三片花瓣:一片花瓣是培养专业精英,一片花瓣是培养行业精英,还有一片花瓣是探索大学开放新形态。

探索未来大学新形态

大学要积极走进社会,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种是黏合剂,把创新相关的要素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创新生态;一种是发酵剂,让进入到生态里的所有人能够释放潜能、放大作用。通过这两种角色发挥作用,来打造支持兴趣驱动、终身学习、创新创业、企业研发和行业升级的教育与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学校正以更为开放的姿态走进社会,发挥黏合剂发酵剂的作用,撬动多方资源,营造教育、研究、创新和创业的新生态,探索未来大学扁平化、多元化、网络化、分布式的新形态。

如去年11月成立的西浦慧湖药学院,旨在协同政府、产业、社会多方合力,孵化世界一流生物医药国际创新生态,助力苏州一号产业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一方面企业可以把值得培养的人才送进大学深造,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药学院培养的学生也可以尽早与企业建立联系,制定职业发展的规划道路。这就是大学走进社会,撬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一个产业创新平台。

今年49日,我们又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了西浦-集萃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造呼应业界需求、教学和科研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58家研究所跟产业对接,西浦有本科生、研究生和基础研究,有人才生态。我们把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产业对接、产业共享对接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技术、研发和转移生态。这也是大学走进社会来影响人才环境和支持现有人才释放能量,并把研究成果转移到企业的一种探索。

今年522日,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成立,主要致力于营造教育创新的生态系统。未来教育学院将扮演多重角色:帮教师转型,帮学生转型,推动新技术的使用和传播,通过平台和生态建设,支持兴趣导向、终身学习以及创新和创业。同日,西浦学习超市于全球上线,这是我们倾力打造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平台。它以终身学习个性化兴趣导向学习为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为学习者提供数智化时代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