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增强发展创新性与协调性

发布时间:2021-09-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耿献辉 潘军昌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20213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发布,进一步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试验措施和政策保障,细化了试验区内各市(区)的具体发展抓手。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重点开展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5项试点任务的探索实践,对于全省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示范引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在试验区带动和各地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市场+政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高质量打造全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创新性与协调性。

发挥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机制,优化配置城乡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江苏省也不例外,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供给相对不足,城乡发展依然存在差距。基于此,必须通过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将现代化要素引入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凝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系统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双向流动,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完成。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70%的时候,更需要兼顾公平或者更为注重公平。发挥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机制,优化配置城乡资源,通过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有机联系的空间网络,为现代化要素交流提供加油站,形成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只有通过破除制度藩篱,实现城乡土地、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的自由双向平等流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金融制度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的改革,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针对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障碍,要加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设计,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多元化入市途径、入市用途和转让方式,探索新村民机制、赋予科技人才农村集体成员收益分配权等政策,提出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新举措。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增加产业协同互动

产业创新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依托市场机制高效配置现代化资源要素,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市场机制驱动要素向高效率部门流动并形成集聚规模,推动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土地投入要素,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创新动能,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绿色路径,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农民持续增收落到产业发展的实处。

因地制宜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原则。依据各具特色的区域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如,南京高淳区围绕螃蟹这一特色产业,探索建立以固城湖螃蟹城为载体的螃蟹产业城乡融合发展平台;宜兴湖镇围绕茶产业,构建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溧阳以青虾养殖全产业链建设为契机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打造生态养殖研学基地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

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也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探寻城乡产业融合的区域性措施。沛县以新一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即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深入推动企村联建,加快引导各类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要素向农村倾斜,鼓励引导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探索走出一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带动农业产业布局优化、高质发展。

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需要政府在公平视角下进行公共产品投资,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距离城区比较近的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更具有规模效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客观上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广、人才等要素流动,有利于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区等载体中产业集聚发展。

金坛市提出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以金坛全区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金坛距离常州市区比较近,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正当其时,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向乡村延伸建设,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更好地吸引技术、人才、资本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产业兴旺提供创新动力。丹阳市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等,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的短板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丹阳市还按照养事不养人”“花钱买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运行工作机制,采用共同分担、统筹安排、财政奖补、社会捐助的方式,把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按照受益原则和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筹集资金,逐步形成上级财政、村集体、村民共同分担运行维护经费的机制。

我省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在通过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有能力引导财政投资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向全省上下发出担负起新的光荣使命、奋力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前列的号召。当好新征程上发展的新标杆,要对照现代化特征内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率先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上走在前列,不断展现江苏强富美高现代化阶段的崭新模样!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