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发布时间:2021-11-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夏锦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新的征程上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东部发达省份,江苏在全国较早开展共富探索,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当前,江苏自觉扛起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积极推进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百姓富:蕴含实现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导向

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其中百姓富是共同富裕的通俗表达,为江苏共富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百姓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实现百姓富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生产力的体现者、传播者、奉献者。另一方面,实现百姓富的根本途径在于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到物质总量匮乏的约束,人民群众不具备获得富裕生活的条件,共建共享也无从谈起。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劳动从属于资本增值的目的,导致劳动者自身的异化,人民群众在整体上难以获得富裕生活的条件。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且社会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共建共享才第一次成为人民群众追求富裕生活的现实途径。

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百姓富是马克思主义财富伦理观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要求。马克思指出,一切财富形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要求在财富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共享发展,必须构建有利于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而决定了广大劳动者通过劳动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并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图景。

让共富导向的美好生活可享可感。百姓富既是鲜明的价值追求和政策导向,更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群众性实践。长期以来,江苏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和解决民生突出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成色更足。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谋划推进百姓富,强化突出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在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上下功夫,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积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江苏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展

江苏把百姓富放在强富美高整体格局中加以统筹谋划,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推进共建共享共富不断取得新成效。

谋划顶层设计,强化百姓富的战略指引。一是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顶级设计。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将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全省六个高质量之一,强调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建设。二是系统推进百姓富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着力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制定实施《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普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注重体现区域性差异,鼓励引导各地探索促进百姓富的特色化路径。

聚焦各类主体,锻造百姓创富的动力机制。一是拓宽农民创富渠道。聚焦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点,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中获得更多收入;引导异地输出和就地转移就业并重,帮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二是鼓励双创创富探索。深入实施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支持高新区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重点推进南京珠江路信息服务、苏州工业园区云计算等众创社区建设。推进认定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三是破解科技主体创富瓶颈。先后制定出台科技创新40”“科技改革30”“人才新政26等力度大、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提升就业质量。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发挥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

鼓励先行探索,形成江苏共富的经验样本。江苏在先行探索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共富实践成果,积累了富有启发性的共富经验举措。比如,注重区域协调,推动各个板块之间的有效协同,积蓄共富势能,涵养共富空间;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之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共富品牌;实施富民强省战略,聚焦富民,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升群众共富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产业变迁中构建江苏共富的产业基础,形塑江苏共富之路的特色内涵;坚持藏富于民,鼓励大众创业,以双创释放共富效应;把握物质共富与精神共富的辩证法,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物质精神同步共富;坚持党对共富实践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坚强领导贯穿于共富探索的全过程。

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点路径

江苏在全国率先解决绝对贫困,共同富裕起步早、基础牢。当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创造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

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通过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厚植发展根基,加快形成青山常在、峰峦如聚的生动局面。一是一视同仁支持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蓬勃发展,营造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着力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韧性、创新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富动能充分涌流。二是鼓励具有引领性的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激发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加快补齐新型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三是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企业注册、业务开展、资本运作、清算注销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务制度。支持各地打造企业服务一站式线上平台,提升涉企服务效能。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

坚持把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战略目标。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社会结构。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对公平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就业的普惠性;鼓励容纳就业人数多的就业类型,同时探索发展就近式、灵活性就业方式;鼓励赋能型创业。二是大规模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重点加强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加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加大就业技能弱势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精准对接,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三是率先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按要素分配、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优化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把扩大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作为关键抓手。持续排查突出民生问题,对照高品质生活要求持之以恒加以解决。一是提升重点领域民生供给水平。构建教育高水平投入机制,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展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推动公平配置教育资源;高标准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二是实施积极的人口战略。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政策支撑,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构建敬老爱老社会环境;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抚育、赡养、教育、住房等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三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快实现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盖。推动中小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优质教育、医疗机构在新城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农村地区倾斜。

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帮扶体系作为兜底要求。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推动居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让所有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一是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实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巩固提升计划,夯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落实全国统筹制度。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提高参保缴费率。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完善按户保与按人保相结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开展强村富民帮促行动,优先帮促重点县区、重点片区、低收入村发展。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机制,分类实施开发式与保障式帮扶政策。深化五方挂钩等帮扶机制。

坚持把深化关键环节改革作为重要一招。破除影响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让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益因子充分激活。一是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要素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企业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加强改革系统设计,着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依法依规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建立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和集中整治入市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先富帮后富的实现机制,找准发展共享的黄金平衡点,有效激励创富者积极回报社会。更加彰显财富伦理观在实现百姓富中的引领意义,让全民共建共享成为江苏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可靠支撑和鲜明标志。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