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激发现代化建设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2-01-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孙志高    

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既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任务。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迫切需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现实路径,全面激发现代化建设强劲动力。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作为首位目标,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首要重点工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为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提供强劲支撑,奋力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立足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制造业产值规模约占全国的1/8,拥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更加坚定地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这是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外部不利冲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力举措。在新形势下变压力为动力、在危机中育先机,持续增创产业转型发展新优势,在全球竞争合作中下好江苏的先手棋,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二、聚焦产业转型主要方向,加快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建立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动力机制,推动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数字赋能,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加快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以自主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和精准发力,发挥江苏现有基础优势,围绕全省531产业链,聚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风口领域,加快突破一批最紧迫、最有希望攻克的关键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技术成果。二是以数字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大数字核心技术和通信技术攻关,培育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积极布局5G+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打造敏捷制造、共享制造、定制化制造等新工艺和新模式。三是以绿色技术应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石化、钢铁、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力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低碳零碳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深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产业循环型组合。在苏南沿江地区探索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

三、充分彰显企业作用,加快培养产业转型强大主体

突出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源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调整优化支持企业创新转型的政策措施,调动激发企业家转型升级的主体意识。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载体。二是提升企业产业链控制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产业链控制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链主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话语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专家,进而培育更多独角兽”“小巨人,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面向行业或跨行业的互联网平台。三是彰显企业家使命责任。大力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支持和保护企业家创新,加大力度培育壮大具有时代使命感、善于创新、勇于奋斗、敢于担当的现代企业家队伍。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速推动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打造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为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夯实基础。一是以高品质生活倒逼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江苏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消费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围绕面广量大的制造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引导更多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扩大终端产品供给,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整体攀升。二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构建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从源头上畅通经济循环。三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主动发起循环、积极融入循环、提升引领循环,强化长三角要素资源统筹配置,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对接,加强与大湾区优势互补,提高更大范围循环效率。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相结合,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海外仓,塑造形成我省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五、强化多元主体紧密协作,全面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分析研判国内产业组织化程度加速提高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强化产业要素融通、企业协作、资本对接,加快形成发展合力,切实提升产业市场化组织水平。一是提升产业纵向组织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围绕全省531产业链和重点地标性产业集群,以链长制为基础,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平台企业作用,构建产业链协同共建机制,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高主要原料和关键材料稳定供给能力,巩固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二是提升产业横向组织化水平,激发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合力。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强化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协作,推动行业协会向服务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市场化服务功能转变,打造一批极具行业影响力、资源控制力的字号行业协会。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产业链谋划运营能力。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领域的精准服务能力。聚集产业链中间环节、中间产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力争持续涌现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两端攀升,实现产业链从小集成大集成转变,不断增创江苏产业发展新优势。

六、强化产业园区功能供给,打造优质高效发展载体

进一步彰显江苏园区经济优势,加快推动园区改革创新,突出提升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打造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高能级载体平台。一是增强园区体制机制活力,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加快推动产业园区从政策管理向功能供给转变。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瞄准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卡脖子环节,推进产业园区和创新空间加快融合,培育壮大产业和创新多元复合功能,打造更多重大应用科技创新平台。二是提升园区要素保障能力,构建高端资源要素强磁场。聚焦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形成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中难度大、风险高、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环节,建立政府资金为牵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产业基金,支撑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企业发展。三是增强产业园区开放合作能级,打造全球先进资源要素承载地。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园区对外开放,支持本地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切实增强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力、吸引力。鼓励园区主持或参与共建产业园区联盟、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等组织,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园区输出园区品牌与管理经验。

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

强化空间资源精准和有效配置,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形成更加协调的省域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空间集中、集聚和集群发展。一是提升省域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围绕1+3重点功能区发展,坚持产业集聚集群、特色发展导向,推动全省产业集群相对集中布局,促进产业链上各类主体和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紧密合作、自由流动,降低产业链综合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探索建立省域产业转移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区域间产业升级转移。二是推进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南北挂钩合作,切实将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作为畅通省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坚持一园区一特色做强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和集约集聚发展,深化苏南三为主、苏北三到位的跨区域合作共建机制。三是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因地制宜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提高县域经济专精特新水平。深化苏北苏中地区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发展,推进县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集聚发展,打造特色就业创业空间。苏南地区聚焦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数字赋能,加快绿色技术应用,搭建产业创新协作平台,营造一流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打造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高地,走在区域现代化建设前列。

八、调整优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增强集成性精准性有效性

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产业变革规律和技术创新规律,提高产业政策制定的专业性、精准性、集成性,健全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供给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以激励产业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加大对事关全局、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重大创新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加计扣除、税收奖补的范围力度。实施企业亩均产出、能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机制,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二是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打造形成政府支持引导下以链主企业为主体、上下游企业为配套、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为支撑的重大产业升级服务平台,探索制定完善产业链金融政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完善绿色论英雄的倒逼机制,用政策和制度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政策集成。加强跨区域、多部门联动,注重系统化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和环节,加大政策组合拳供给力度,加强政策资源优化整合,突出精准供给、有效供给和成效评估,实现产业政策体系的目标集成、手段集成、效果集成。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