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展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魅力

发布时间:2022-03-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曹劲松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化风貌和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标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对于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和文明实践意义。长江江苏段流经中国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达地区,悠久的长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交相辉映,既能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注入丰富的历史内涵,又能彰显长江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意蕴,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标志性、文明标识性和创新成长性。

如何在江苏段展现独具魅力的长江文化和文明创造?可从地理空间、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和文明形态四个维度相互交织的关系上考量,围绕长江干流及其岸线这一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的主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叙事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成为多维度相互联系、全流域有机贯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开放格局,将长江文化的生命融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创新实践之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规划与建设需要从公共文化叙事、历史风貌叙事、价值传播叙事和社会文明叙事等方面把握好重点。

 

1长江作为贯通中国东西的大动脉,在人们长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生态岸线、生产岸线、生活岸线等不同的地理空间形态,并通过人的历史活动镌刻下文化印迹。这些文化印迹既是长江文化历史内涵的记述与表达,又通过其时代变迁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从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叙事来看,所展示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个空间的静态节点上,而是要通过岸线空间的历史变迁,展现时代发展的脚步和文明演进的价值,尤其是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因此,长江文化公园的地理空间在沿江岸线的总体选择上,不能限于一隅,而是在相对广阔的空间里,通过串连不同岸线空间的代表性叙事,展现长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和时代发展性,可以将优美的生态岸线、历史的生产岸线、现代的生活岸线等总揽于文化公园的叙事中,串起长江岸线的文化项链。代表性的岸线空间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长江两岸,而串起这些珍珠的船与桥也是长江文化叙事的生动表达,可以为人们带来更为开阔的文化阅读和沉浸式的具身体验。从地理空间的布局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融通文旅、跨越两岸,以长江文化之宏阔气势和生命交响之魅力乐章引领世人所向往。

 

2长江文化并非仅作为水域文化而存在,其本质是一种流域文化,所代表的是长江干流与支流相联通、水域与陆域相结合的地域文化共同体。长江文化的历史遗存除在岸线空间相对集聚外,还因不同的滨江或跨江城市发展形态而深入到流域腹地,形成具有特定历史记忆的工具物、建筑物及其景观场域,或以某种技艺、习俗等非物质形态延续下来。从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风貌叙事出发,需要整合长江流域某一代表性地域具有文化身份识别功能的载体资源,使长江文化的博大内涵能够通过丰富的具象表达得到生动地体现与诠释。因而,在城市文明的现代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保护好长江文化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让长江文化之脉世世相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方式,让以建筑物及其景观场域为代表的载体在承袭历史风貌的同时,完善内部功能、体现创意设计、表达时空变迁,使人们可以通过走进这些空间感受长江文化的历史形态与现代创意,成为融入城市生活的文化场域和审美空间。建筑既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旧建筑改造,还是新建筑陈设,所体现的都是人作为文化主体的一种价值追求和审美表达。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历史风貌总体呈现而言,尊重历史、体现创意的微改造是最佳的叙事语言,将建筑本体的历史叙事与时代改造的创意叙事有机融为一体,让人们在走进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时代的创造精神,本身就是对文化主体认知自觉和创新动能的一种力量激发,也是引领人们在新时代弘扬长江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必由之路。

 

3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其传播指向不仅在于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代际传播与价值赓续,使文化力量转化为社会成员团结奋进、投身发展实践的内在动能,而且在于面向文化共同体外部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体认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互赏,打造联通人们的心灵之桥、情感之桥、友谊之桥。国家文化公园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表征,需要通过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达彰显和传播核心价值。在数字化网络传播时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传播叙事,离不开实体场域的特色表达与数字场域的孪生表达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认知建构的时代背景。因而构建实体与数字双场域的传播格局,已经成为新时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在各种文化价值传播的实践中,实体场域与数字场域的孪生互动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进展,人们通过各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将文化体验的具身性与价值传播的共为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场域的数字化建设,既是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统筹实体空间场域的建构过程中,应当同步规划设计数字场域,以技术匹配场景,以数字驱动应用,将长江文化的价值传播内置于个体的数字文化生活方式之中,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审美融合、传播主体与客体价值共生、长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数字再造。

 

4文明作为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文化积累和传承中所达到的生存状态。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国家文化公园在彰显国家精神的叙事表达中,需要将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结果作为这一精神的时代注解,形成倾心于文化塑造人类社会美好形态的无限魅力。因此,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社会文明叙事上,体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是贯穿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布局和内容架构的基本线索,也构成了新时代长江文明的绿色主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将这一时代主题有机融入国家文化公园的叙事表达,一方面要充分展现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科学理念、方法和取得的生态文明新成果,将绿水青山的宝贵财富留给子孙后代,使长江文明接续演进;另一方面要通过现代社会五位一体文明场域的综合性构建,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理想的文明新形态演进的特征、路径和趋势加以展现,为讲好美丽中国故事、展现国家文化魅力,开展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提供生动的舞台,积极促进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