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区”新定位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7-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姜 浩    

近年来,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滨开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契机,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成功入选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获批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成为全省首批认定的14家化工园区之一,并连续4年上榜中国化工园区30,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滨开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21.8%;规上工业总产值853.3亿元,同比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2亿元,同比增长58.2%,其中工业投入70.4亿元,同比增长43.7%;实际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同比增长73.8%。滨开区将锚定改革创新引领区、统筹发展示范区、争先进位先行区新定位,全力书写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争当改革创新引领区,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现已建有市级以上(含)加速器6家,市级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0家,被认定为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20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培育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省双创人才19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4人,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企业36家、创新人才35人,区域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滨开区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优环境,打造改革创新生态圈倾力打造创智滨江营商服务品牌,通过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等服务企业发展举措,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加快筹建总规模3亿元、首期规模1亿元的碳纤维产业科创引导基金,支持和保障碳纤维产业发展,力促产业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采用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经理制等模式,加速创新要素在园区内集聚。二是搭平台,构建改革创新策源地在国家和省市创新政策基础上,优化完善《滨开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奖励办法》,推动政策扶持从后补助转向前激励。深化研发+孵化+资本模式,加快建设集研发、共享办公、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瑞国际创新中心,打造涵盖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企业总部等功能的新材料科创中心。突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积极创建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火炬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含)以上孵化器、加速器5家。三是聚人才,注入改革创新新动能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人才最大支持,全力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大力实施新潮人才公寓计划,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再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新增人才总量超2万名。

争当统筹发展示范区,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科学统筹全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规划建设、财税管理等工作,街道按行政区域范围做好党的建设、农村农业、社会治理、民生事业等工作。运行以来,滨开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融合,逐步形成优势叠加发展态势。立足新形势,滨开区将继续坚持统分结合、各有侧重原则,持续深化1+2统筹联动机制,以深层次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是资源保障全方位统筹。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园街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工作专报制度等,以制度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在考核体系上,精准设置统筹指标、覆盖指标、联动指标及个性指标,实现考核各有侧重、活力全面迸发,形成街道服务园区发展、园区反哺街道事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功能布局一体化统筹。在空间规划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到2035年逐步构建一带两片三廊五点总体格局;在产业布局上,以招大、引强、培优为实施路径,充分整合产业基金、厂房载体、土地资源等资源要素,统筹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在城市建设上,加快补齐功能短板,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业态,实现城乡建设、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三是人员管理一盘棋统筹。坚持全域一盘棋,一体化布局人才梯队建设。深化干部联动培养,实施We耀滨江干部培优工程,建立人员交流机制,实现开发区与街道工作互联、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和结果运用,完善多元化人事管理制度,突显注重实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争当争先进位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滨开区始终把长江大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全力破解化工围江困境。2019年以来,累计签约关停化工企业49家,完成拆除41家,沿江一公里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沿江五公里生态缓冲带全线建成。积极探索化工用地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的生态空间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发布化工企业安全关闭两项地方标准,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常州样板展现滨江担当、贡献滨江智慧。立足新起点,滨开区将继续发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深化创智滨江  先锋领航党建品牌,以守护25.8公里常州长江岸线为时代使命,以258实施路径为抓手,进一步凝聚先锋力量,打造创智高地。持续开展思想引领提升、组织建设提质、干部人才提速、作风效能提优、营商环境提档五提行动,深耕沿江生态党建示范带、乡村振兴党建示范片、社会治理党建示范街、长江大保护党建联盟等八个项目,形成各领域先锋示范,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二是产业强区筑高峰。聚焦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主线,依托中简科技、合全药业、碳纤维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挖掘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优质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打造东方碳谷”“创新药谷特色产业地标。持续开展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建设,以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省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单位、纳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为契机,加快精品外资项目集聚,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园区。三是园区管理走前列。依托现有的一体化监控平台,集成完善安全、环保、应急系统,强化平台数据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打造数据集成、互通互联的智慧指挥中心。在化工园区广泛推广盛瑞工作法,实行更加严格的封闭化管理、网格化监管,对化工企业实行红、橙、黄、蓝动态风险分级管控,构建线上把脉+线下诊断+专家处方+整改反馈+跟踪达效的全链条闭环式智慧监管体系,加快建成绿色化工园区、智慧化工园区,不断擦亮滨江新材料产业园特色招牌。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常委、滨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