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宿发展整体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近年来,江苏各地的民宿发展综合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宿在吸纳就业、提振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稳中求进谋发展。乡村民宿早期靠资本扩张、规模取胜。但高强度投资、无序扩张和民宿产品同质化,导致客流量不稳、入住率下滑、赢利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回归理性,抛弃急功近利、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的“短视”做法,稳中求进谋发展是江苏定位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战略走的一步先手棋。近年来,江苏统筹规划,在深耕乡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依托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石臼湖、固城湖、阳澄湖等生态廊道的景观基底,链接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倾力打造了一幅幅展现“水韵江苏”乡土魅力的民宿“活画卷”。
强调激发农民主体积极性。乡村民宿是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和农民美好生活的典型样板,其发展的核心是“民”,关键是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江苏在乡村民宿的建设中,秉持民宿主体在“民”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民宿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徐州的马庄村为例,这里住的是最朴素的农民,却组建出高大上的铜管乐团,奏遍大江南北;这里不产草药不产布,当地农民却缝制出享誉全国的马庄香包,年产值近千万元;这里曾是一片采煤塌陷区,如今却变成碧波万顷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化身网红民宿打卡地。正是因为当地农民实实在在地参与乡村民宿的建设与发展,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推动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江苏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省份,也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此外,有着“金字招牌”的特色农产品也很多,比如天目湖白茶、宜兴红茶、射阳大米、溧水黑莓和蓝莓、兴化香葱、阳山水蜜桃、句容老鹅、阳澄湖大闸蟹、如东狼山鸡、淮阴黑猪肉、高邮鸭蛋、宝应荷藕、连云港紫菜、涟水芦笋、如东条斑紫菜、灌南金针菇、太湖莼菜等,这些都是打上江苏“家谱”烙印的名优土特产,各地将其嵌入乡村民宿的开发建设中,打通乡村民宿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通道,切实推动了与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南京溧水李巷村为例,该村在开发建设乡村民宿过程中,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开发以黑莓和蓝莓为主要特色的“两莓”产业,从最初的“两莓”种植和深加工,已拓展到“两莓”采摘和农事活动体验、电商平台销售、冷链包装与物流配送等新业态。
丰富民宿发展文化内涵。江苏各地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苏州丝绸、南京云锦、金陵金箔、苏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宜兴紫砂壶、常州梳篦、南通蓝印花布、扬州漆器、泰州叶雕、宿迁云渡桃雕、徐州香包、东海水晶等,都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华传统手工艺品。各地植根乡土,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体验融入乡村民宿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民宿旅游的内涵,更活化了传统文化。再以地方戏曲为例,“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江苏,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滑稽戏、柳琴戏、江苏梆子、海门山歌、苏剧、丹剧、泗洲戏等10多个戏种也源自江苏。近年来,江苏省与文旅部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全国348个剧种展演“大团圆”,各地将地方戏曲展演与乡村民宿体验活动融为一体,点亮了乡村幸福生活的样板。
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地乡村民宿带来的负面影响,江苏各地政府部门积极谋划,攻坚克难,与市场协同发力。南京率先推出“工疗惠农”政策,将乡村民宿资源与职工疗休养活动结合,帮扶当地农户升级改造自营民宿,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改善乡村风貌,有效缓解乡村民宿工作日客房闲置问题,为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文明开辟新路子。扬州推出乡村旅游的系列“云游”活动,带领市民游客线上体验古人“卧游”名山大川,感受“名画里的春天”;推出《扬州非遗公开课——在家学非遗》活动,请非遗大师在线传授扬州面塑、扬州剪纸、文人香制作等民间非遗技艺;拓宽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在“畅游扬州”等平台推出高邮湖上花海云游直播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云”逛美景、“云”赏春花。
江苏各地的实践探索,为推动乡村民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厚植乡村产业之美,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是农民生活的空间,更是生计的空间。因此,要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厚植乡村产业之美,构建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要综合比较优势,引导乡村科学把握分类标准,逐村分析,精准定位不同县域乡村民宿发展的“潜力股”,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乡村民宿建设中,通过规划引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民宿为载体,构建县域特色产业生态链,催生乡村新业态,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和村民安居乐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彰显乡土文化之美,打造五彩斑斓的乡村民宿“调色板”。乡村民宿是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当下乡村民宿的建设与发展,为子孙后代厚植乡土情怀,塑造精神家园,不能搞“离土离乡”、割裂和舍弃乡村文化根脉的做法。要扎根乡土,敬畏乡村的历史文化,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建设乡村民宿的同时,保护好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原始风貌,保留乡韵,留住乡愁。要彰显乡土文化之美,对凸显不同地域“精神长相”和文脉特征的乡村民宿进行差异化定位,打造五彩斑斓的乡村民宿“调色板”。
活化乡村生态之美,点亮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乡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村民宿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活化乡村生态之美,以规划提升乡村民宿的高“颜值”。在尊重乡村原生态生长肌理的前提下,充分集约利用乡村的空心村、闲置宅基地、撂荒地、废弃建筑等土地资源,采取整治、复垦、盘活、撤并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乡村原生态自然空间的最大价值。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建设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倡导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等的生态保护与绿色治理,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空间布局,推进对乡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让环境好起来,乡村靓起来,擦亮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
优化乡村善治之美,加快建设统一的乡村数字治理平台。乡村民宿的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视数字治理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满足游客休闲游憩的需要,也要发挥其在乡村生态保护、生产宜居、生活乐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关注科技、信息、知识、数据等要素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中的新贡献,开发乡村旅游相关的数字休闲设施和娱乐装备,拓展数字科技在康养、健身、科普、研学、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多方联动,协同发力,以乡村民宿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统一的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拓宽数字科技在乡村道路畅通、公共空间利用、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的治理效能,逐步破解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短板弱项,提升乡村生活和休闲旅游品质。□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