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现代职教“大有所为”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3-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曹毓民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决定》指出,加快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积极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产业发达,科技领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资源丰富,有统筹教育协同创新的丰富土壤和环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应加速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展现为大有所为的生动实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统筹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实现教育间流动,是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搭建教育沟通衔接机制。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实现多路径融通、多通道成才,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发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生态。完善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形成对各级各类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分类、开发和认定的政策,在不同学习成果之间建立等值对应关系及转换模式,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奠定基础。统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加强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合作,推动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着力培养企业产业适用的技能型人才。制定跨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政策的评价导向制度,激励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推进跨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统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同步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推动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与继续教育泛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相衔接。强化院校数字素养能力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优化全民终身学习制度环境,服务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以推进职普融通为关键,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有机衔接。职普融通是统筹教育协同创新、完善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核心举措。开创职普融通新局面,关键在于尊重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打通职业型教育应用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的链条,建立更加通畅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融通机制。提供受教育者更多选择教育类型的机会,促进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转换。构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融通机制,丰富高中阶段教育格局和资源供给,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互选、资源互通、师资共享、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推动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录取机制,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等效。试行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结合的学分银行制度,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推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修养。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开放职业院校优质职业能力养成资源,提升职业启蒙教育的覆盖面和满意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以江苏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十四五期间重大科技、产业攻关项目为基础,依托优势产业,打造省市共建、多校联建办学模式,整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资源,多校联建应用技术大学,推进中高本硕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培养服务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回炉培训计划,定期到高校、产业研究院所、产业链主企业开展培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职普融通并非职业教育内部的调整,而是各级各类教育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开发课程、共享师资、完善评价等,实现深度、广度、宽度上的融通,引导大众重新定位与认识职业教育。

以推进产教融合为重点,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供给匹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环节。产业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格局。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一体、以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两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做到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依据城市产业集群特色,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建设南京新能源、无锡集成电路等政产教联合体,高端装备、前沿新材料、核心信息技术等产教链融合共同体。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和课程重构机制,以技术能力课程为逻辑,打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体系和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实践体系,解决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完善机制,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构建三个层次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原动力。基于企业需求,职业院校通过承接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为企业培训员工、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等形式与企业交朋友,解决企业不愿合问题。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围绕技术改造升级、新产品开发,共建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平台,解决合而不深问题。采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人才共育、项目共研、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模式,解决深而不久问题。育训结合,服务构建技能型社会。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参与国家新工种的开发,制定技能评价标准,开发培训项目包,快速解决区域先导产业对紧缺工种、新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面向产业一线员工的学历+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做到产业工人与产业技术同步升级。

以推进科教融汇为方向,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增强自身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抓手。以数字化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以江苏被确定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省份为契机,全面加强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紧贴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为培养具备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打下基础。打造科教融汇新载体。紧密连接创新主体,精准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和卡脖子难题发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各类优质资源,聚焦重点产业链,组建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服务平台,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推进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大学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优化技术技能服务供给模式,催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打造科教融汇示范高地。发挥高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发展样板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苏州可探索打造根植江南文化、赋能苏州制造,城市群职教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创新高地。优化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的东区西园结构布局,强化对产业链高端的控制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科教人才与技术的集成供给。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