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3-04-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郭倩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对乡村建设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的高度,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再次强调要把握农业强国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期出台的江苏省委一号文件,3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锚定了目标、提供了路径。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体现了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集中反映了农民对于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一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更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必须不断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农村也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

近年来,江苏多措并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展现出可观可感的农村美现实模样,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累计改善农房超过40万户,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已建成59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动各类特色资源串点连线成片,不断加强区域沿线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同时,在全国率先实现建制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通达、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呈现出美美与共、城乡融合的生动图景。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乡村,是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乡村,也是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目标任务的全方位、多层次也意味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系统施策、协同推进、综合治理。

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美好的村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支撑。首先,持续抓好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和宜居是内在统一的。守住乡村生态红线,大力推进全省农村土壤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度融合,在保护基础上做好生态资源价值挖掘。其次,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再次,因地制宜提升村庄风貌。充分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并与引入现代元素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充分立足江苏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营造留住乡愁的村庄环境。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展现恬静和谐、朴实灵动的田园风貌,充盈和美的生态之韵,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人和的江苏版富春山居图

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要条件。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紧紧围绕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立足江苏村庄发展实际,扎实推进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同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通过对全省农村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着力补齐制约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短板,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乡村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赋能。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村才会焕发生机,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促进全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三次产业之间的优化重组、整合集成、交叉互渗,不断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层次提升,从而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各地乡村自然禀赋和原有优势,积极打造符合自身定位又富有前景的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种植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另一方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村集体的收入和积累,关乎村集体对于农村公共资源供给的投入程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更好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闲置资产增收潜能与创新人才引领动能,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实现资源要素最佳整合。全面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进一步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文化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到美,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体现乡村建设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内在统一。和美乡村中的是外在呈现,而则是内在属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文化更是饱含的基因,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千百年来,的价值取向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外化为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维护着乡土社会的有序运转。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充分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涵,注重对传统文化要素的开发利用,更好发挥文化凝聚的作用。同时,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礼俗文化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乡风文明的教化功能。塑形与铸魂并举,塑造形神兼备、人和村美的现代化乡村,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社会和谐安宁。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