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杨建新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式部署和一体化推进,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注入了动力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无锡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握好政治向度、价值尺度和实践维度,以自身高标准建设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厚植高等教育事业的政治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为高等教育发展厚植了鲜明的政治底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举旗定向是内在统一且密不可分的。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办好大学的根本标准,切实回答和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之问和时代之问。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统筹推进党建政治领航、思想铸魂、组织强基、监督护航、创新赋能五项行动,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筑起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根生命线,把大学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劳育美育等融入思政工作,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境感课堂,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成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无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努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年大学生。

坚定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积极落实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优化配置基础设施、人才师资、专项经费等资源,让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例如,推进教育数字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重点打造大学慕课等高等教育智慧平台,构筑丰沛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建成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室等一批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塑造教育新形态和新场景,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持续选树宣传师德模范,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关注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多元参与的混合资助体系,实施三个100%精准资助育人工程,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原则,全力做好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完成学业和人生出彩的机会。此外,立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开展文化研究、文化育人、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播,涵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品格,推进吴地雅韵文化研习馆建设,打造数字文旅等城校文化融合精品项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展现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高等教育应遵循高质量发展这一实践路径,把握好质量与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注重的规模扩张转向的内涵提升,实现自身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和机制的优化与协调。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策源地的优势功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大学,强化自身城市区域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攀登、卓越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奋进、治理效能提升等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引培体系。实施工程化、博士化、团队化、国际化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多个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6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对接产业、交叉融合、集群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动态优化5+5学科专业布局,把专业链、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主动对接江苏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地方急需的应用型品牌专业,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提高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强化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人才支撑,学生在挑战杯等各类高水平专业赛事中获奖800余项。

二是构建自主式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激发科技创新源动力。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研究,接手建设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5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另一方面,扩大科技创新朋友圈。积极融入产业、面向区域、服务发展,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锚定区域产业前沿技术革新,强化目标导向,推进产教融合1+5战略工程,打造一院一局一所一企一院士一平台协同创新模式。建成7个现代产业学院,车联网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兴通讯等40余家头部企事业单位协同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用自主创新实践成果强势驱动现代化建设。

三是构建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制度保障,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130余项制度,构建起涵盖治理、评价、分配、内控4个大类的规章制度体系。推进民主管理,下移管理重心,焕发基层学院活力,成立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侨联、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组织,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等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我为师生办实事持续走深走实。赋能智慧治理,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云中锡院服务平台和一站式学生社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特色鲜明一流创新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作者系无锡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