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强化现代化建设支撑

发布时间:2023-06-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宋林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互相作用,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动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中国式现代化要靠人才支撑,尤其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支撑。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所在。

坚持人才理论的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推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创新型人才是关键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党要努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以用为本,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尊重的基础上新增两个尊重,指引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人口红利的理论创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重视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强调必须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必须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两者有机结合,大幅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能力,大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科技领域的重大任务,围绕完善投入体制、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等,提出措施,抓好落实,使全社会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人才红利的理论创新。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减少,如果再持续依靠人口红利可能难以为继。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优质人才吸引了外来投资者。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

人才发展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专业化、国际化和时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素质、理念、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发展。人才发展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人才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在关键领域、关键行业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才发展的专业化、国际化和时代化,是人才发展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人才发展的专业化。关于人才的概念,联合国使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类发展指数之一,我们用大学文化程度作为人才发展现代化指数之一。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15467人,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0.75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苏劳动年龄人均受教育年限排在第四位,达11.08年。这表明,人才发展专业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在就业人口数量短期内不能快速提升的情况下,素质型劳动力的教育培养将有利于推动劳动参与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型,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逐渐释放人才红利。因此,从依靠人口红利加速转变为依靠人才红利,是延续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动力。

人才发展的国际化。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深层次的根源,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当代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一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竞争,其关键则是人才竞争。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首先,明确人才引领发展的人才观要义;其次,明确优秀创新人才支撑、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是人才工作的核心;第三,明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多样化人才是人才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人才发展的时代化。人才发展现代化需要回答时代提出的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在第一步战略安排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创新的视角是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科技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一定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等,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筑牢创新型国家根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作出了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部署。当今世界,谁拥有创新型人才上的优势,谁就拥有创新实力上的优势。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在于培育创新型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创造和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优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要树立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尊重人才的创造成果,给科技工作者充足的科研实践,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在科技创新第一线攻坚克难。要强化政策保障,主动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办人才所需,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从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的转变,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同代表委员谈到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系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