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3-09-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马秀云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放在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重要工作大力推进,着力破解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神文化品质不断提升,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突出政府主导,建构公共文化服务多方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础投入和多元参与。

加大各方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有力。把持续提供财政支持纳入制度设计的范畴,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2020年至今,共投入各类财政资金4700余万元,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农家书屋和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运行等多个方面。我们不仅重视财政投入,更重视资金的产出效能。通过加强审计,重点关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根据资金流向,实地走访了解所购图书及文体器材等使用情况。通过设置和考核各类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的开放时长、展演次数、受众人次、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效和品质。

线上线下并举,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文化惠民,形式丰富。今年以来,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组织举办第十六届乡音乡韵乡情”“送戏曲进乡村”“我们的节日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2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下乡放映460场,惠及群众10余万人次;夜文化魅力绽放。在乡村大舞台、韩口港榆人码头等夜间群众休闲集聚场所,发挥百姓名嘴、乡土文化人才作用,开展纳凉晚会、文化展览等特色活动169场次,打造了柘汪镇山海之约、石桥镇星海音乐季、墩尚镇每周一艺等特色活动品牌;线上舞台别样精彩。在江苏文化云平台直播12场,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近3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形式更丰富,空间范围更拓展。

统筹城乡合力,书香社会建设成效可圈可点。构建城、镇、村三级公共阅读阵地服务网络,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风尚日益浓厚。在城区公共空间建立书香驿站。利用社区小区、广场公园、汽车客运站等阵地资源,打造小微公共阅读空间80余处;在各镇建设小镇书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便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镇级图书馆15处,实现区图书馆分馆各镇全覆盖;在自然村建设农家书屋。目前,全区分别有省五星级、省四星级标准农家书屋12家和50家。1家农家书屋入选全国最美2家农家书屋获评省五星示范。涌现了柘里友爱公益阅读、谢湖村四点半课堂等一批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典型,7第三方阅读组织开展阅读活动百余场,惠及群众万余人。

推动重心下移,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赣榆区是三农大区,农村数量多,农业人口众。要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注重新乡贤文化建设,引导2200多名新乡贤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加大文化阵地供给,推进乡镇数字影院建设,有3家已完成并投用。实施区图书馆扩容、镇文化站提升、村文化室布点,目前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8家。建立图书馆分馆150家,各分馆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居民凭手机号和身份证就可办借阅。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阅读转型升级,农家书屋已成为乡村群众的智慧加油站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组建乡音演出队。组织15支文艺巡演队伍,以方言创作演出三句半、快板等形式的曲艺作品200余个;富民增知,设立田间微课堂。组织乡村振兴专干、致富能手等组成的宣讲志愿者队伍40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讲授富民增收相关政策,分享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宣讲生态环保等新理念;落地生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花树理论走基层主题宣讲活动赢得群众好评,今年以来已开展400余场。城西镇把老年大学办到村部,海头镇把理论马扎搬到群众家门口,黑林镇把红色故事讲到村口大树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不同群体实际需求相结合。赣榆区地形上由沿海、平原、山区组成,不同地域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要有针对性设计。在沿海地区,针对5个镇、42个渔业村渔民流动性强的实际,送书籍送报刊到码头到船头;在平原地区,针对群众居住集中、产业相对集聚的特点,引导企业重点建设现代公司文化和职工文化,促进企业和职工平等共进;在丘陵山区,针对外出务工、留守人员较多的现状,开展道德讲堂、普法戏剧表演、关爱一老一小系列文化活动,让不同年龄段人群共享文化实惠和精神关爱。

释放资源优势,彰显公共文化服务本土特质。赣榆区东濒黄海,位于苏北鲁南交界地,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在此激荡融汇。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当下,这些已成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可资利用的特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赣榆区革命传统深厚,红色资源富集。我们突出红色文化弘扬,打造中国抗日第一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海国防第一哨秦山岛国防教育基地、全国支前模范董力生故居及赣榆人民支前纪念馆集体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村黑林镇大树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形成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文旅矩阵。串联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小沙东海战纪念地、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放大红色文旅的效应。

突出海洋文化赣榆是东渡扶桑第一人徐福的故里。近年来,我们隔年举办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不断强化释放海洋文化的双重效应。继徐福文化陈列馆、徐福文化街区建成投用,以徐福主打,目前正在推进建设泊船山景区配套提升等区5个重点文旅项目;二道街是近代赣榆海洋特色的商业文化生成地和民俗风情展示地。通过原址复建,从海盐文化等入手引入网红打卡点、互动沉浸体验项目,文化流量变成了文化量。

提升非遗品质。充分挖掘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动其传承和发展,提升其吸引力,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徐福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木质渔船制造技艺、黑陶制作技艺、连云港贝雕、苏北大鼓、柳编技艺、肘鼓子等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此外还拥有市级非遗项目46个、区级非遗项目66个;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7人、市级44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紧紧抓住和发扬公共文化服务的本土资源禀赋优势,文化之香使赣榆越来越成为近悦远来的文化之区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