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美丽江苏建设的绿色动能

发布时间:2023-09-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朱德明 王 蒲 李佳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是协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试点等工作,探索出一大批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不断集聚美丽江苏建设的绿色动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紧扣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近年来,体验式休闲旅游及康养式旅居备受青睐,多地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构建生态+全域旅游经济圈,打造地方经济新增长点。

宜兴市作为生态禀赋优越的长三角后花园,通过生态+旅游激活绿水青山,发展美丽经济点绿成金。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区镇一体化运行最大限度激活阳羡山清水秀之美,实现了区域绿水青山优良生态资源的良好转化。美丽路线串珠成链,激活美丽乡村田园风光,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升级民宿与康养产业,慢下来让生态旅游红利持续释放。

常熟市沙家浜镇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不断丰富党性教育、生态观光、实景演艺、特色民宿等内容,走出了沙家浜特色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开创农旅结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将破山开河转化为源头活水,将溱潼青砖雕刻成民间艺术品,将旅游潜能转化为经济效能,让锅底洼开出水乡幸福船,建成潼享农耕、潼享渔趣等八大文旅板块,借助乡村旅游,实现了生态宜居和经济跃升。

紧扣产业生态化,让生态补偿转化为社会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多地积极探索通过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收益,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绿色发展利益导向机制。

张家港市创新实施《国省考断面纵向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市级财政和区镇、街道主导的水生态纵向补偿制度,进一步强化和激励各镇区、街道改善水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按照谁超标、谁付费,谁保护、谁受益原则,根据不同断面属性设定生态补偿和污染赔付标准,给予断面水质达类的责任区镇、街道生态补偿资金,而断面水质未达类的责任区镇、街道需要支付污染赔付资金,实现双向补偿,并实行每月考核、每季通报、每年结算。

溧阳市构建以生态容量约束性供给为原则的交易制度,对生态资源产品做直接的价格量化,将生态治理工程带来的环境质量提升转化为直接的生态容量效益。以每亩6000元的价格,对大溪水库流域所在的社渚镇850亩青虾养殖污染区,启动退出整治工作,形成的生态容量增量纳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根据生态容量评价体系模型,核算溧阳与郎溪跨界河流上游一处具有生态修复价值土地的使用权价格,由溧阳市支付相应补偿金并获得2900亩土地20年使用权,用于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及生态种植等项目,与溧阳本地下游治理相比可节约生态治理投入1037万元。

紧扣治理市场化,让生态颜值转化为富民产值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破解融资难瓶颈,减轻政府财政投资。同时,引导生态脆弱敏感的地方,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泰兴高新区作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单位,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园区与公司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通过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租赁、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全面保障项目实施。创新多元反哺,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运营三者有效融合,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促进土地升值溢价,增强生态环保投入的内生动力,在整治后的凤栖湖周边打造凤栖特色小镇3A景区,成为科普工业游、党建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三位一体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园区。

南通市崇川区系统实施长江岸线治理与修复,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将城市伤疤修复为森林公园和城市客厅,腾退修复长江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以上,形成林地、自然保留地、湿地、水体层次互生生态体系,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对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腾出的14平方公里土地,拿出不到1平方公里用于配套开发建设,其余土地全部转为生活生态用地。通过引进游乐项目和游轮母港项目等文旅产业,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预计建成后直接产生年营业收入70亿元,间接带动消费收入200亿元至300亿元。

紧扣成果普惠化,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公共财富

多年来,江苏坚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大洞山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成为贾汪及周边居民登高望远的首选之地。徐州市贾汪区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通过山林植被复绿、退耕还林、梯田修整、田间生态廊道构建等措施,改良土壤环境,修复局部农田生态系统,提升森林植被覆盖率,形成了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田的生态景象,重新构建了大洞山森林生态系统,打造了全省生态系统受损区域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贾汪样板

生态安全缓冲区,为提高优质水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基础。海安市地处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点与末梢,区域水环境容量较小。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海安全域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安全缓冲区,总处理规模达每天14.55万吨。尾水经过生态安全缓冲区净化后排放,对水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21年以来,海安连续两年在15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的优比例达100%。建成后的生态安全缓冲区还打造成生态宣教基地和生态公园,在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兼具科普宣教和休闲参观功能,提升了生态产品的附加值。

江苏通过长期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探索,努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在全国前列,做出示范,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含量,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