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3-11-13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赵庆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多次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围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理念新战略,为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根本方向。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跃升,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发展优势并没有同步转化为话语优势,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内涵、论证逻辑、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话语客体和话语认同等要素,其中话语传播是连结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助力话语内容形成话语认同的重要渠道。在世界舞台上,无论是西方大国试图把持国际话语垄断权,抑或是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得国际事务发言权,都把国际传播作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力求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进而提升本国主导或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

当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中外交流中,长期面临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在国际认知上,还依然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在国家实力结构中,尚未改变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换言之,虽然挨打”“挨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此,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增强中国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不仅可以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树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现实挑战

在传播全球化时代,如果不能把握在全球传播市场同场竞技的机会,就意味着自动放弃在国际舆论竞争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要在激烈的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深度融入国际传播体系,拓展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渠道,推广面向全球的新闻产品,才能在深刻变化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主动。

虽然我国媒体发展迅速,但是与西方一流国际媒体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国际主流舆论的影响相对偏低。中国媒体以国内发展为主,尚未形成以跨媒体、跨地域发展为基本特征的跨国传媒集团,在世界范围内全天候采集新闻的能力有待提升。从实际影响力来看,中国媒体在国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原创率和首发率低,在重大舆论斗争中争夺话语权的能力不足,对国际主流社会的影响偏弱,还不足以广泛传播中国声音、充分表达中国诉求、全面塑造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权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试图通过构建话语霸权来维系全球霸权。从目前来看,全球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局面,仅靠西方媒体来报道中国,西方传播机构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就会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西方媒体通过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和话题炒作能力,把全世界发生的新闻置于西方思维审视之中和西方价值观的评判之下,有失客观公允的立场和态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展现。如果不能对国际舆论的某些负面报道予以及时纠偏,中国负面形象难免会被渲染、放大。

优化路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话语优势、品牌优势。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创新话语表达,积极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要深刻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传播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新成果,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作品。

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进步和全球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要立足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广泛传播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阐述我国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各地区各部门和行业各阶层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强化中国话语说服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世界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现代化实践探索。要加强对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成就,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凝练中国话语的根本在于,要用中国理论指引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充分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增强国际舆论引导力。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善于把我们想讲的受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促使理性思考和引发情感共鸣,进而提升传播效能。面对国际社会的误读和偏见,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坚决捍卫国家形象和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