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开展国家公祭宣传教育,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组成部分。“国行公祭,法立典章”,宣示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国家公祭仪式“年年祭”和相关主题活动“年年办”,充分激发了全民族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使命担当,激励人们共创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
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死难同胞的悼念之情,表明了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意志。
国家公祭强化的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坚定信念。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人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南京城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这是日本侵华暴行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血的教训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国家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使人们深切感受到和平之可贵。
国家公祭激发的是和平发展、圆梦中华的使命担当。南京大屠杀的惨痛教训,警醒着后人为和平发展奋力前行,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加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中国,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对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
国家公祭彰显的是维护和平、命运与共的天下胸怀。南京大屠杀惨案警示后人,“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公祭仪式不仅缅怀死难同胞和抗战先烈,也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不忘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中救援中国人民的人道义举,向世界表明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决心。
国家公祭仪式和主题活动的和平实践
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形成了以国家公祭仪式为核心、系列纪念活动为拓展的新特征,鲜明地体现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理念。
全国性。国家公祭仪式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每年国家公祭日,全国各地抗战纪念馆同步举行升国旗、默哀、献花、朗诵等悼念活动,“同祭”效应逐年加强。微博“#国家公祭#”和“#国家公祭日#”话题讨论量从2018年的100多亿次增加到2022年的427亿次,亿万网民共同发出和平之声。
教育性。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担负起传递民族记忆的责任。开展留学生出国前“行前一课”、部队官兵和军校学员“入伍一课”、港澳台侨青年“复兴一课”、党员干部“入职一课”、留学人员“归国一课”、思政课教师“从教一课”等“六个一课”分众化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国家公祭主题“大思政课”守正创新。文物发布会、新书发布会、专题展览、主题班会等各种国家公祭教育活动,把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种子埋入国人的心灵深处。
群众性。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时,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防空警报鸣响时,南京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一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道路上行人、公共场所所有人员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一分钟,全城同悼。“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紫金草行动”“紫金草志愿服务队”“紫金草合唱团”以及各种文艺演出等扩大了群众参与,让和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法治性。国家公祭活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对国家公祭场所和设施的法律保障。国歌法明确国家公祭仪式是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国旗法对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下半旗志哀作出了规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对国家公祭场所、设施和礼仪等作出规范,对歪曲、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和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划出红线,体现了“一天到一年”“一馆到一城”的保障要求。
国际性。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第二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国外相关主题纪念馆代表等国际人士应邀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国际和平教育项目“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入选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国际和平烛光祭、国际和平徒步、海外华人和平集会、史料外译出版和国际巡展、歌剧《拉贝日记》欧洲巡演、海外新媒体账号Nanjing Memorial(南京祭忆)开通等国际传播活动加快实现“以外传外”,国际影响力持续显现。
在国家公祭主题活动中筑牢历史记忆、坚持和平发展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国家公祭日,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激励中华儿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坚持理论武装,在保障国家公祭中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和宣传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办好国家公祭仪式和主题活动的根本遵循。要按照“七个着力”的要求,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把握国家公祭的重要意义。要通过国家公祭活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增强历史主动,在和平发展中扛起圆梦中华的使命担当。在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代代传承中,赓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树牢正确的历史观,与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使国家公祭活动更好发挥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作用。要从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史讲述中国人民的和平奋斗史,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自信,在圆梦中华的砥砺奋进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强化国际传播,在国家公祭的对外阐释中讲好和平故事。国家公祭仪式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要挖掘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内涵,培育国际“和平种子”,从文明罹难的黑暗记忆中汇聚起维护和平的正义力量。要在国家公祭海外传播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使更多国际人士认识到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更加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而共行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