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产业升级硬支撑 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3-12-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于立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海安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2022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5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43%,成功入选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获评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未来,海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以及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精神,夯实产业升级硬支撑,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打好产业集群发展主动战坚定不移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着力增强谋划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的能力。一是夯实主导产业基本盘。聚焦时尚锦纶、纺织丝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集群,编制产业链图谱,细分梳理1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培育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品牌创建、协同创新等方面优势,努力推进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加快形成链条完整、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支持现代医药、航空航天、核工业、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编制项目招引清单,开展小规模、针对性强的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在产业规划和项目招引过程中给予重点扶持。改变单打独斗、单一产业思维,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紧密型联合体,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合作,努力开拓新的市场,打造新兴产业链。三是建强平台载体筑根基。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中意国际合作园区承载作用,做优做强时尚锦纶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台商产业园等十大专业园区,着力打造项目落户、产业集聚的强磁场。持续完善功能平台建设,建成保税物流、期货交割、大宗物资交易、多式联运、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所等细分领域平台,完善检验检测中心、家具维权中心等服务平台,布局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印染产业集成中心等五大公共绿岛,以优质平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打好传统产业焕新攻坚战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更有效益、更高质量的核心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焕新、空间再造。一是项目建设提速赋能。开展项目招大引强”“企业培优扶强等六大攻坚行动,梳理重点实施项目111个,涵盖重大技改、兼并重组、盘活资源等类型,挂图作战、序时推进,重点通过鼓励指导企业进行生产装备改造、工艺流程改进、新产品研发、节能降碳改造、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改造等各种方式提高产能、效率、质量、利润,不断提升海安制造核心竞争力。二是工业资源提质增效。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强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深入推进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以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和用而不足土地监管数据为基础,通过兼并重组、腾笼换鸟、拆旧改新等措施进行盘活利用,为增资扩产、招商引资提供有效资源空间。2023年前三季度盘活闲置用地1560亩,亩均税收同比增长8.6%。深挖污染物减排空间,对全市重点行业动态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用好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手段,放大常安纺织园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实施差别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配给政策,推进电力、纺织印染、铸造、化工等重点行业排放大户减排改造。三是对外开放提档升级。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主动融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分工体系,在跨江融合、服务上海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打造功能综合的上海卫星县城。加快开拓海外市场,积极与国企、央企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优势产品和技术走出去,实现借船出海。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参与实施RCEP,常态化开行海安至东盟方向中欧班列,持续放大上海港ICT(海安)项目效应,加大境外回程货源组织,推动更多企业、更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打好链上企业培育持久战把企业培育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实力强大的企业梯队。一是培育链主企业强引领。深入实施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做大做强标杆企业,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8家。优先保障链主企业技改项目用地、审批、能耗诊断服务,全力支持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并购重组、上市挂牌,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议价权、竞争力。制定出台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推行上门体检在先,健全完善首违不罚、免罚、轻罚和不予行政强制措施四张清单二是打造专精特新增长极。聚焦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双名城建设,支持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深耕行业细分市场,成功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建立高成长型企业分层培育推进体系,推动企业实现从创业型、科技型企业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升级,加快积累技术优势,努力成为行业领跑者。三是鼓励创新发展添活力。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创造性构建1+13+1科创体系,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实施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建强用好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产业研究院,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揭榜挂帅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赋能制造业加速蝶变。加快传统制造模式向制造+服务转型,鼓励企业全面开展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提升企业创新能级。

打好产业生态优化升级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要讲硬条件、也要拼软实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是稳定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一是激发企业家时代担当。大力弘扬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张謇企业家精神,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三年行动、张謇式企业家培育三年行动,加强青年企业家和新生代企业家梯队培育,鼓励广大企业家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争当创新转型的先锋、诚实守信的模范,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二是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合理利用转贷资金、融资担保、商业保理、产业基金等各类融资方式,以及科创贷”“高企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环保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全力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2022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69.8亿元,占贷款余额比重达20.7%,总量、占比均居南通市首位。三是构筑人才智力强劲支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突出行业评价、市场认可、企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出台个性化、特色化、集成化的人才政策,加快集聚各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技术精湛、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人才队伍。完善柔性引才模式,深化与一线城市加速器、高校院所、猎头机构等合作,通过建立人才飞地等模式,吸引更多高端领军人才为海安所用。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