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解一雷    

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7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又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实现经济与人文互促并进、相得益彰,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要求。

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对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邃思考。在正定,多方筹资兴建荣国府,开创文旅发展的正定模式;在厦门,投入资金、编制规划,保护利用鼓浪屿,精心守护文化遗产;在福州,克服困难努力让三坊七巷城市文脉传承延续,强调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在浙江,鲜明提出文化经济的命题,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而人的发展又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在人文经济学中,是核心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文经济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主张在经济活动中既要见更要见。在实践中,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高品质生活,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关键支撑点。经济是城市的体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翻开《之江新语》,在《文化是灵魂》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写道,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围绕文化赋能经济发展,他还做了深入分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几何级数增加。经济是最终落脚点。人文经济学秉持对商品拜物教和理性经济人的批判立场,克服了见不见的偏狭和弊端,实现了对以物化、异化为特点的西方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超越。贯彻人文经济学原理,就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考量文化因素、积极体现文化观照、努力凸显文化价值,就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努力推动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要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济繁荣、人文鼎盛,自古以来是中国人对休明盛世的美好向往。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部署,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支撑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创新、高品位城市、高品质生活的人文因素、人文传统、人文精神,努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充分彰显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和独特魅力。

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在经济发展中做好两创文章。17世纪后半期,以昆山人顾炎武为首的实学派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经世致用的见解主张、身体力行的实践态度,领风气之先。这一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近代以来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开掘历史文化基因中经世致用、开明开放、强国富民等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其现实内涵,使之与高质量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努力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绽放更多绚丽之花。

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在经济振兴中繁荣先进文化。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江苏现代化筑牢根基。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在经济建设中守护历史文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更多有影响的考古重大成果实证和解读中华文明,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文物、古籍、非遗和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在推进经济转型中挖掘本土文蕴。深入探寻人文优势、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经济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内在机制,努力以文化催生新质生产力。深入做好城市教育、文化、人才等资源要素整合利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文化与产品制造、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在经济进步中提升文明程度。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时指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特别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