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布时间:2023-12-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渠慎坤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扛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自古以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等民本思想就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用古代圣贤民本思想的典故名言,赋予传统民本思想鲜明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治国理政的一条鲜明主线。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担当,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贯彻这些要求,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新时代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要求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关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性需求。总的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重品质的特点。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求,我国的民生建设总体水平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比如,在就业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的结构性供需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在生态环保方面,空气、水、土壤的质量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餐饮油烟、噪声污染等问题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还存在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并存的现象,发挥市场机制、社会资本的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城镇社会保障整体水平还不均衡,群众虽然能享受到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但政策保障之外的医疗和教育负担还较重。由于城市社区具有规模庞大、成员复杂、高流动性等特征,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存在着识别难、保障难的问题。现阶段的民生工作,既要补还一些历史欠账,又要解决诸多现实问题,还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积极稳妥推进各类民生问题的解决。

以正确政绩观引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实际、尊重规律,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统筹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单纯讲保障和改善民生,那就是空中楼阁;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谈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就失去方向和意义。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发展和民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改善民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最终实现民生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统筹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承诺了就要兑现。尽力而为体现的是我们为民履职的态度,量力而行表达的是我们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用好用足现有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做好各项民生实事好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民生工作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不讲哗众取宠的口号、不定脱离实际的目标、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要统筹承受能力和可用财力,做好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合理确定民生标准和时序进度,确保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

统筹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千方百计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好基本民生,守护好民生底线;坚持以公平为导向,制定好民生政策,分配好公共资源,强化监督管理,防止在民生领域发生不公平现象,促进民生公平。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更是推动民生改善的主体。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科学合理引导预期,强化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推动形成美好生活都是共同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的社会风尚。

统筹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民生问题,既包含着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现实的利益,也包含着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立足当前,及时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坚持把完善制度机制与解决群众具体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及时将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安排,为更好解决民生难题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既要脚踏实地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也要久久为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常委、浦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