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创”使命 绽放两汉文化风采

发布时间:2024-01-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 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就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两汉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徐州的重大文化使命,也是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应尽之责。

深刻认识徐州两汉文化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厚重的资源禀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两汉王朝400余年基业是高祖刘邦及其主要追随者开创的,被誉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徐州,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也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两汉文化在古彭大地薪火相传、演进承续。先秦时期,彭祖文化、徐夷文化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在汴泗交汇的徐州融合碰撞、熔于一炉。两汉时期,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徐州两汉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徐州是两汉时期儒学经学、佛教道教的传播中心。汉代徐州学者刘向,是中国图书目录学开山鼻祖;刘歆编撰的《三统历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这些文明成果不仅为徐州两汉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兴盛提供了丰厚滋养。

两汉文化在古彭大地遗存丰富、名扬海外。徐州见证了楚汉争霸的英雄史诗,经历了大汉王朝的兴衰起伏,两汉文化资源丰富而深厚,留存544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尤其是汉墓、汉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为世人称道。目前,徐州已发掘汉代墓葬3000余座,数量全国第一;徐州汉俑独具特色,尤其驮蓝山汉墓出土的乐舞俑,堪称典范之作;徐州汉画像石出土全国第一,累计4000余块,对汉代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全方位的表现。这些遗存遗迹既有多元文化特征,又有徐州地域文化特色,是浩荡汉风和宏大汉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深入开掘把握两汉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汉代上承先秦、下启后世,两汉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字、礼仪习俗、科技创新、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其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内涵和精神品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开拓进取。秦末,刘邦及其主要追随者,一班布衣豪杰,仅用7年时间灭秦剪楚,建立西汉王朝。推翻秦的暴政,体现了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抱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彰显了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革故鼎新的政治追求,创造了一个政治上清明、经济上富足、军事上强盛的汉王朝,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版图。

尊礼重教。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教化,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教的真正定型是在汉代,用礼教来进行道德建设的成熟模式也是在汉代确立起来的。两汉时期,礼仪习俗涵盖了各个领域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主要分为宫廷礼仪、官员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多个层面,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传承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民为邦本。刘邦采纳陆贾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迎来了西汉初年的太平盛世;文帝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提出王者以民人为天,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这一历史论断,推动民本思想在汉代得到继承、完善与发展。

开放包容。汉朝始终秉承着中华文明内向凝聚的价值追求,合百族为一体、融千家成一门,实现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相融、血脉相通。汉朝楚王之女刘解忧远嫁乌孙,促进了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交往融合,为贯通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两汉的服饰、饮食、艺术、科技,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多元文化成果,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格局。

深化以政协之能助力传承发展两汉文化新实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应有之义。徐州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牢政协性质定位,把握专门协商机构特点规律,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两汉文化的使命责任,为更好寻根汉源、舞动汉风、熔铸汉魂,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聚焦研究阐释,助力发掘两汉文化历史价值。编撰出版《徐州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文史资料,组织文化艺术界委员聚焦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等课题,助力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等遗存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深刻揭示汉文化在江苏地域文明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历史贡献。联合政府部门、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深入挖掘两汉文化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助力推出更多兼具理论高度、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汉文化研究成果。

聚焦保护利用,助力传承两汉文化时代精神。围绕汉代文物、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利用,彭城文脉建设、汉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元素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发展等内容,综合运用调研视察、提案督办、民主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履职建言,助力打造传承弘扬两汉文化的重要地标,形成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汉文化形象集中展示地,让悠久的两汉文化在千年文脉薪火相传中展现出永久魅力。

聚焦创新发展,助力绽放两汉文化时代光彩。组织引导文化艺术界委员从两汉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中汲取丰蕴滋养,创作改编一批以弘扬汉文化精神为主题的话剧、歌舞剧、音乐剧等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赋予两汉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汉文化从地下走上来、从历史中走下来、从博物馆走出来,助推两汉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擦亮国潮汉风文化品牌,切实让彰显徐州特色的两汉文化名片鲜活和闪耀起来。

聚焦宣传推介,助力提升两汉文化认同影响。组织委员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徐州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互鉴活动,讲好徐州两汉文化故事,讲好江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文化文史工作协同合作,通过联游、联宣、联展等活动,提升徐州两汉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让传统文化既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作者系徐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