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戴庄之路

发布时间:2024-05-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中共镇江市委研究室调研组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地处镇江市域最南端,位于茅山老区腹地,总面积为10.4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有户籍人口2879人。戴庄很普通,这里既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没有知名的文物古迹,更没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有的只是青山环抱、绿树成荫,以及80多个库塘、500亩林地、7000多亩耕地,像这样的山野小村还有很多。戴庄又很不普通,它成功探索出一条丘陵山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好路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戴庄经验。戴庄之路的主要开创者赵亚夫同志3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称号。

戴庄之

初见戴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草色堪染、桃红欲燃,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如此美的村庄,20多年前还是当地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村。2001年,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农科所所长赵亚夫即将退休之际,决定到戴庄蹲点,发挥专业特长,带富一方群众。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戴庄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兴了——从一穷二白的三无村成为高效农业示范村。戴庄村有耕地7312亩,其中低山、岗坡地占70%,土壤瘠薄,农业效益低下,过去曾是当地公认的三无村”——工业无项目、农业无特色、集体无收入。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戴庄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锚定有机高效农业方向,阔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底,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当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利润650余万元、分配成员收益520万元。

农民富了——从重点帮扶的贫困村成为共同富裕样板村。过去,贫穷是烙在戴庄群众身上的一块印记。全村有贫困户67户,2001年村集体负债8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不到2400元,比句容市平均低22%。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戴庄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022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是刚开始发展有机农业时的17倍多。

面貌变了——从土山土水的荒僻村成为青山绿水魅力村。从前的戴庄,空有良好生态禀赋却不加珍惜,村庄环境长期脏乱差。如今的戴庄,青山与绿水相映,林涛与鸟鸣合奏,稻田里白鹭飞掠,湖面上光影摇曳。全村坚持17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翻了两番,农业面源污染基本降至零,稻田内生息的动物种类增加至130多种,较邻村常规栽培田高出6.4倍。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戴庄之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方地,人还是那群人,只因找对了路子、迈实了步子,从而收获了票子、打响了牌子。戴庄之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走得扎实而稳健。

发展高效有机农业,推动乡村脱贫致富。赵亚夫指导戴庄干部群众立足资源禀赋,瞄准有机农业发展方向,通过集体领办农民合作社,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把贫穷村、落后村变成了富裕村、样板村。这一时期,戴庄紧盯人民群众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更要吃得放心的需要,依托生态禀赋,锚定高效有机农业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发展有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刚开始推广有机农业,农民不理解、不配合。赵亚夫就从培养示范户、示范园入手,手把手教授农业新技术。3年后有机桃上市,把过去1块钱1斤都卖不掉的桃子,卖到了8块钱1斤,让大家尝到了甜头。村党委顺势引导群众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有机农业为突破口,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创新合作模式,激发经营活力。为更好地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2006年戴庄组建了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务农农户全部组织起来,实行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销售,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难题。

搭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服务。戴庄整合资源要素,构建起科技人员利益联结机制,常年聘请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带动一批土专家破土而出。成立了科技超市戴庄便利店,与镇江市农科院加强合作,先后申报专利6件,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推动村社协作,壮大集体经济。村党委领办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链条统一服务,建立起多元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将村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合作社,形成村社利益共同体,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了更多效益。

坚定绿色农业方向,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戴庄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绿色农业发展方向。这一时期,戴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面绿色转型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好路子。

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高标准打造戴庄旅游环线,贯穿全村20多个景点,建设南乡花船文化馆、顶冲田园农事馆,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戴庄的支柱产业之一。

绿色技术广泛推广运用。通过推广适合有机栽培的水稻钵苗移栽技术、联栋温室水池育秧技术,使有机越光水稻的亩产量增产约一倍,有效增强了越光稻米的市场竞争力。采用套作绿肥、农牧结合、利用太阳能等有机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文本框: 戴庄航拍  (作者供图)

人居环境持续稳步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改善、综合配套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发动群众动手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护,村庄环境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

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改善。积极探索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累计投入1000万元改良农田土壤,投入4000万元对蓄水量万方以上的大塘进行清淤疏浚和扩容改造,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成方、路成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土壤、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江南鱼米之乡美丽画卷。

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对做好新征程上三农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戴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让全体干部群众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戴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农业为方向,正走上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改良生态系统,培育生物多样性。通过山上护林、山腰植绿、山下养田,推动从山上到岗坡到山下三种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机融合,较为完整地组成了丘陵山区小流域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恢复传统农业遵循自然规律的做法,持续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改善工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生态系统。

推广循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牧结合等,充分利用太阳能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建立绿色循环农业。通过多元化养殖提供足量有机肥等,进一步改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争取再用10年时间把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提高到3%

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智慧化转型。探索推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对村域内基本地理信息、农事作业、生物多样性等特征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加强与江苏大学、镇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在病虫害数字测报、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深化探索。

纵观戴庄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始于一个人的信念、成于全村人的努力,归根结底源于赶上了一个三农工作的好时代。戴庄之路所以能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可以说,戴庄之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样本。

戴庄之

戴庄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案例,探索出贫困地区依托农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其中有五个贯穿始终值得细细品味。

精神力量的示范引领贯穿始终。赵亚夫的奉献精神是推动戴庄跨越发展的灵魂和引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考察期间高度赞扬赵亚夫,强调“‘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这启示我们,要培育更多亚夫式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带动农业兴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贯穿始终。思路不变原地转,理念一变天地宽。戴庄始终守正创新,始终紧随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发展步伐,推动发展永不停歇。这启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善于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关键要素的有效支撑贯穿始终。戴庄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结合实际再创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丘陵山区的生态农业技术新体系。同时,将科技人员与合作社、农户紧紧在一起,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一线、科技成果直达田间地头。这启示我们,要靠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衔接,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改革创新的勇气魄力贯穿始终。戴庄探索村社协作新型组织模式,创新村两委干部兼职合作社物质奖励、入社农户二次利益分配、科技人员利益联结等机制,不断深化改革、释放活力。这启示我们,要大力培育党组织领导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统分结合两方面优势,通过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发展。

扎根人民的初心情怀贯穿始终。在发展过程中,戴庄始终坚持为人民着想、请人民参与、让人民评判、发展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真正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作用,激发农民活力,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调研组成员:刘璇、张平平、蔡青)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