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碳汇资产管理和金融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5-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束兰根 戴 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碳汇作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减排路径之一,从生态层面看,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要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层面看,生态碳汇资产能够用于抵消企业单位的碳排放,同时也能够转化为金融资产。江苏在探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高质量发展路径进程中,有效实现生态碳汇资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生态碳汇资产管理和金融创新。

生态碳汇资产是将生态产品价值从无形价值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载体

生态碳汇资源是指吸纳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固化汇集,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森林、植被、湿地、滩涂、草原等天然生态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天然的生态产品属性。而生态碳汇资产是对生态碳汇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后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实物或虚拟资产,是生态产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当前,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与全国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逐渐增强,碳金融领域的产品与工具创新已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碳汇金融产品进行融资变现,有效将企业持有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变无形资产为有形价值,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调查梳理碳汇资源,夯实碳汇资产开发基础

江苏目前拥有湿地面积超300万公顷,腾退长江岸线长度、复绿面积均居沿江省市第一,并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能源资源禀赋。江苏生态碳汇资源丰富,自2003年启动绿色江苏建设以来,仅森林碳汇已由7445万吨增加到1.55亿吨,10年来新增二氧化碳吸储能力8000余万吨。生态碳汇资源作为一种可开发、可交易、可核算、可追溯、可核查的高质量公共资源,具有较高的资质准入、社会信用、政府监管等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但全省生态碳汇资源统计数据还不够全面,生态碳汇数据监测水平也有待提升。

规范碳汇总量统计。全面识别和评估省内的碳汇资源,包括森林、湿地、风光新能源类碳汇等,并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进一步优化碳汇资源总量统计方法,加强对碳汇资源的现场核实和样地调查,建立跨学科团队,实施动态统计策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利用生态学和碳循环模型进行碳汇资源的量化分析,评估全省碳汇存储量和未来阶段的碳吸收潜力。

明确碳汇资源开发管理要求。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四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参照全球范围内关于碳汇资源开发、核算、计量的要求和标准,例如国际核证减排标准(VCS)等,结合江苏碳汇资源基础情况和发展趋势,明确碳汇资源开发项目的适用条件、减排量核算方法、监测方法、审定与核查要点,并根据气候环境变化、资源结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最新政策要求,持续完善相关举措。

积极推进碳汇价值转化。组织力量科学评估定价碳汇资源,为碳汇资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完善碳汇资产开发规划,加强碳汇领域科技研发,为碳汇资产开发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碳汇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碳汇资产开发成本。

科技赋能管理,建立碳汇资产数字化管理机制

当前,碳汇资产数字化管理还面临项目融资困难、信息传输效率较低、管理链条因环节衔接不到位导致碳汇资产损耗浪费等诸多挑战,需完善管理政策、建强数字化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碳汇资产管理政策措施。制定碳汇资产数字化激励政策,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碳汇资产开发和数字化管理方面的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对碳汇资产数字化所涉及的人才引进、专业培训等方面适当给予补贴,为碳汇资产数字化管理项目创造更多融资渠道和风险补偿途径。同时,在政策层面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维护生态安全、资产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确保政策与资源支持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统一要求标准,积极开发运用碳汇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碳汇资产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制定统一技术标准,确保碳量化和验证过程标准化与一致性。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实现碳汇资产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整合多源数据来源,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和智能监测系统,管理和追踪碳汇资产状态的变化。创新开发可视化平台,实时反映碳汇资产相关信息,定期更新技术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

完善全流程管理机制,细化品类、期限、价格和应急管理。制定长短期碳汇资产数字化管理策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细致梳理碳汇资产品类划分,针对不同类型产品制定专门的数字化管理计划;考虑市场供需及环境价值,建立科学的碳汇资产定价机制和动态价格管理机制;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模式构建风险管理系统,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碳汇金融产品创新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碳汇等生态资产金融化越来越得到重视。碳汇债券、碳汇基金、碳汇抵质押贷款、碳汇保险、碳汇信托等碳汇金融工具正在不断涌现,试点推进碳汇金融各类产品服务的创新、推广和市场化条件逐步成熟。

探索建立碳汇金融特色机构,加快碳汇金融产品研发。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碳汇金融特色机构,示范引领碳汇金融创新。为特色机构建立单独的考核与管理体系,配备碳汇金融领域研究人员和业务人员,对机构团队进行碳汇金融专业培训,持续提升碳汇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特色机构可基于国内持续完善的标准体系,借鉴国内外碳汇金融成功经验,创新开发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碳汇金融产品。

盘活碳汇交易市场,探索碳汇资产交易形式。考虑到江苏省前期没有设立碳配额交易地方试点市场,且我国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也处于重启初期,可以探索创新更多交易形式。如将碳汇资产转化为碳票形式,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大中型活动组织方、旅游景区等,通过购买碳票实现碳中和。此外,还可以通过碳票+碳中和”“碳票+信用积分等复合衍生模式,拓展碳汇资产金融化更多应用场景。

大力促进碳汇要素融合,积极打造数字+碳汇金融模式。在碳汇金融业务中融入数字要素,创新打造数字+碳汇模式。以数字化、区块链工具贯穿碳汇资产开发、碳汇市场交易、碳汇项目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用好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碳汇金融体系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及相关金融损失。通过数字化平台将碳汇资产推向更广泛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碳汇资产衍生产品交易,促进碳汇资产价值高质量实现。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河海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