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力度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4-05-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史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要求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开发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国家设立开发园区,核心目的是发展经济,动力源泉是改革创新。淮安抢抓国家和省支持开发园区发展政策机遇,从1992年设立淮阴市经济开发区,到2002年各县区相继设立工业园区,再到如今建成2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省级开发区,开发园区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客观来说,我市开发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其肩负的职责使命还不相适应。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跨越赶超新任务,淮安正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开展开发园区新一轮改革,着力提升园区开放程度、发展水平,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显著。

明确发展目标思路,汇集攀高比强动力

注重发挥目标引领方向、汇集动力作用,与时俱进完善目标、优化思路。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开发园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文件精神,结合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开发园区建设实际,提出两增强五提升的开发园区改革发展目标。其中,两增强是总体目标,就是干部队伍活力、产业发展动力增强;五提升是具体目标,就是综合排名进位、产业实力壮大、对外开放水平、科技创新能级、经济效益贡献提升。实现既定目标,着重处理好三组关系处理好的关系。园区改革事关市、县区、园区三级,涉及产业培育、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安全稳定等多领域,要求各县区、市各职能部门既站位全局、从大处着眼,把开发园区改革放在区域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整体规划、一体推进;又善抓重点、从关键处着手,选取人事薪酬、放权赋能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为突破口,以点串线、连线成面,带动园区改革高效推进。处理好的关系。开发园区改革是为了更好推动园区发展,这就要求县区和职能部门树立用户思维,充分了解园区建设需要什么、企业发展需求什么,从园区和企业所需角度制定改革方案、研究改革供给,真正把改革供需有效对接起来,提供适销对路的改革措施,有效激发涉改单位和人员愿意改、支持改、参与改的热情。处理好的关系。随着开发园区改革进入攻坚期,好改的基本上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往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各地发扬对事业发展负责的斗争精神,既善于建立新的管用的制度规范,又敢于破除阻碍园区发展的条条框框,不断把开发园区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管理运行体制,释放瘦身健体活力

着重深化不适宜发展趋势的管理体制、制约影响运营的障碍弊端,让开发园区回归发展经济本源、焕发体制机制活力。优化组织架构。坚持政企分离、管运分开原则,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进一步理顺区内与区外、区内各功能板块、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促进园区管理运营更好适应最新形势、体现先进理念、符合自身实际。在管理体制上追求高效、精干、专业、扁平,深化大部制、扁平化改革,探索大经济运行”“大开发建设”“大财政管理”“大执法监管等,更好发挥落实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比如,涟水县开发区通过大部制改革,将党政办、党群工作部等6个单位整合为3个部,切实提高了组织架构的灵活性和运转效率。在开发运营上力求市场化、专业化,大力推动平台公司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投融资决策、风险运营管控等机制,更好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运营、产业培育等重任,切实把公司的主导地位、市场优势发挥出来。明晰职责边界。加快去社会化改革,推行政经双线治理模式,厘清园区和所在镇街、职能部门的职责界限,持续剥离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稳定、房屋征收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让园区聚焦主业、一心一意抓发展。扎口管理市、县区职能部门对园区的条线工作安排,严格把关部门要求园区参加会议的项目和规格,清理非经济业务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任务,避免以属地责任名义摊派增加园区负担;完善部门镇街联动服务机制,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与工业企业密切相关事项,根据园区实际采取交由镇街负责、部门设立分支机构管理等方式加强监督、执法,确保监管不被弱化。创新运管方式。给予园区人、事、财等方面更多自主决策空间,充分调动园区自主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聚焦做强核心园区的基础上,逐步通过代管、托管、共建等方式,推动开发园区统筹功能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协同分工。在人事薪酬改革上,围绕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多能少,打破行政、事业、企业身份职级限制,推动招商公司市场化运作,构建优秀人员补充进入、不适岗人员及时调离的常态化机制,将薪酬增量主要用于激励招商一线岗位人员,充分激发招商人员抢项目的狼性,切实形成全员提供信息、专业化洽谈攻坚、分层次领导推进的招商格局。比如,淮阴区畅通淮安高新区与区直机关、乡镇街道常态化双向流通渠道,每年按照5%左右的比例实现末位淘汰、交流人数不低于园区总人数的10%;适度拉开招商人员与非招商人员收入差距,有力调动了抓招商、促发展的积极性。

优化项目推进制度,增强放权赋能效力

注重围绕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科学划分经济管理、资源配置等权限,让开发园区有更多资源、更好条件招项目、强产业、兴经济。推进链式赋权。坚持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围绕全链条闭环审批服务,动态梳理市级、配套推进县级审批权限下放,努力实现区内事区内结。强化精准赋权、有效赋权,对土地等园区急需、与工业企业发展相关,以及难以承接的审批事项,创新采取委托审批、分支机构审批等方式解决,实现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审批全链条赋权;对园区实际办件量少、需求不高的审批事项,园区没有专门审批区域和人才的,实行代办帮办机制,在县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窗,与县区行政审批局联合办公,既避免行政资源浪费,又提升审批效率、服务质量。同时,要求授权部门围绕审批权限下放,做好审批服务指导、人员培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审批、监督和执法有效衔接,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提升承载功能。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涉企政策服务,落实市级机关挂钩县区营商服务专员、行政审批不同意事项报备等制度,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并联审容缺办等模式,让更多特事特办成为常态办。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提前储备、集中统筹、分级保障制度,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开展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专项整治,抓牢规划配置这个核心,创新促进土地、环境容量等资源优化供给、市场化配置,推广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土地供应模式,实现重特大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关键要素应保尽保;定期监测对比全省非居民主要生产要素成本,依靠法治、市场及社会力量,降低经营主体成本。厚植产业生态。探索扶持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机制,结合全市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产业基础一体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方向,绘制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及重点企业清单、政策清单等,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链提能升级。拓宽优质资源集聚路径,系统开展人才引进方式、培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改革,积极发展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等各类创新载体,广泛汇聚人才、科创、信息等优质资源。建立项目信息捕捉、跟踪、洽谈、签约等全过程管理机制,固化推广全员提供信息、专业化洽谈攻坚、分层次领导推进等招商方式,深化拓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模式,大力推进招商公司实体化、专业化运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专业性、成功率。

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坚持把深化园区改革、建强园区载体作为市委市政府重抓事项,在市党代会、人代会上作出重点部署,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强化考核、严格奖惩,为开发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力保障。扣紧责任链条。压实市县主抓责任,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络机制,明确市级领导干部挂包重大产业项目,帮助协调解决矛盾、推进重点工作;强化县区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园区改革工作领导,系统推进去行政化、人事薪酬等关键改革,把更多懂经济、会招商、善管理、有激情的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配备到开发园区。压实部门主管责任,要求市职能部门立足职责,完善政策制度、组织试点试验、做好指导服务,培育试验田,当好局中人。压实园区主体责任,发挥园区改革主体作用,增强敢改的硬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特别是涉及人事薪酬等触及利益的改革,出于公心、坚持公平、做到公正,有力有序推进;提升会改的能力,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善用拿来主义,注重系统集成,主动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开展自主探索。严格考核评估。发挥考核评价助推器作用,健全考评体系,聚焦两增强、五提升目标,重点围绕产业、项目、创新等维度,综合省考评价指标,结合淮安实际科学设置经济主业聚焦度、单位面积产出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具体指标,客观全面反映改革实际成效;创优考核方式,坚持平时与年度、综合与专项考评相结合,推进考核流程简便化、场景协同化,应简尽简考评程序、材料申报、评分审核项,注重跨业务系统数据抓取使用,既快速精准扫描立体成像,又不增加县区、园区负担。强化结果运用。严格按照考评情况确定园区薪酬系数、奖励激励及考量干部评先评优、调整任用,在各县区四套班子预留12个岗位,对进位争先明显、招商成绩突出的同志进行即时奖励;对连续两年没有重特大项目落地、发展缓慢的园区实行行政级别、干部待遇内部降级降薪制度,真正把压力转化为争先创优动力。同时,对改革中存在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问题严肃问责处理,对主动担当作为、改革创新者积极适用容错免责机制,让广大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大胆改、踏实干,加快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切实为全市跨越赶超提供强力支撑。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