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绿”意

发布时间:2024-05-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邱云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高科技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高效能的一层重要含义是资源投入少、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好,高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综合以上三点,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它的很大程度体现在绿色发展上。不同于传统生产力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能够有效跨越环境资源约束瓶颈,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环境资源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的增长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论是生物制造、智能电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还是元宇宙、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绿意浓浓,绿曈曈,能够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绿色发展底色十分鲜明。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当前,绿色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领域之一,我国在这方面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绿色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表现抢眼,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成为稳外贸的新引擎。比如环保产业,前沿性、颠覆性环境技术成果正在加速涌现,展现出蓬勃的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前景,成为成长势头强劲的绿色生产力,2022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2万亿元,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5.1%,远超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既服务重大项目,本身也是重大项目,既能保GDP,又能增GDP,目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任务还有不小差距,国家提出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要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扩容能力,盘活存量环境资源,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大环境容量,还将有力拉动投资、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比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美国《清洁竞争法案(草案)》为代表,国际碳关税体系正在形成,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成为破除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再比如生态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效应逐步显现,借助碳汇交易、生态产品开发、资源产权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等各种通道,促使资源资产资产资本,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蝶变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另起炉灶重搞一套。钢铁、有色、建材、机械、石化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压舱石。传统不等于低端,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大量的传统产业,通过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向上攀升,同样有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空间,有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变革潜力,在形成先进生产力质态上大有可为。老树发新芽,绿色转型是一条重要路径。第一个关键词叫脱胎换骨。不少传统产业通过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原料结构、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行业设备和工艺流程得到更新再造,将会大幅降低排放和能耗,催生出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生产方式,衍生出全新的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成长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第二个关键词叫强筋壮骨。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大、带动效应强、市场占有率高,绿色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产生海量创新需求、广阔市场空间,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绿色能源技术的支撑。以新质生产力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为例,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电力需求。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全球电力总消耗的比重将增至20%。未来的发展需要能源突破。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年度新车渗透率有望触及60%,再考虑到氢能领域电解水制氢技术的逐步商业落地,未来新质生产力对电力的需求将远超我们的想象。立足我国国情,只有超前布局和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供给体系,才能满足日益扩张的新质生产力能耗需求。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大规模储能、高压输送、智能电网等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使全球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加快成为新增主力能源成为现实,这些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可靠支撑。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回望人类社会生产力演进史,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启,都会对当时的生产关系形成挑战,进而呼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发展题,也是改革题,要把相当多的精力,投放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上,投放到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以生产关系的改革创新为生产力发展铺平道路。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呼唤要素配置之新。环境资源要素是最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要优化土地指标、排污指标、能耗指标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方向,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倾斜供给,避免市场扭曲,避免撒胡椒面,提升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充沛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呼唤体制机制之新。目前我国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长出牙齿,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日益成熟,全面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将有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竞相迸发,向着新质生产力充分涌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大环资城建委环资处)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