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21-12-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建军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4周年。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的深刻反思,正成为国人传承历史记忆的自觉追求,并化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倡导和平、友好、合作理念,我们要以最高的礼仪祭奠哀悼同胞,激发全体人民勿忘国耻,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

规范运行,彰显国家公祭活动仪式感

2014年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来,主要仪式环节即被固定下来,每年按照严格的流程精准运行,以强烈的仪式感带给人们深刻的体验。

精心实施仪式环节。实施推行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中央领导同志讲话、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固定程序,每一环节都庄严肃穆,充分表达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的悼念,极大增强了国家公祭仪式的感召力。

精准运用公祭符号。国家公祭仪式运行过程中,既彰显了公祭广场、灾难墙、名单墙、标志碑、和平大钟等硬件符号,又设置了下半旗、国家公祭鼎、公祭道旗、公祭胸花、防空警报、《公祭献曲》、《和平献曲》、《和平宣言》、和平鸽等国家公祭主题符号。公祭符号的恰当运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染,凸显了国家公祭的仪式感。

悼念活动全城开展。在国家公祭主会场举行默哀的同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南京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一分钟。

遵循法治,构建常态化长效保障机制

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和英雄烈士保护法精神,落实《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各项规范,依法保障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和国家公祭设施,切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强化“从一天到一年”和“从一馆到一城”的保障机制。《条例》实施3年来,较好实现了保障时间从国家公祭日当天延伸到全年,保障范围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展到全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和纪念地,国家公祭设施保护管理得到加强,国家公祭场所行为规范更加明确,国家公祭宣传教育定期开展,从法治层面促进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条例》对关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作出了明确要求,维护幸存者姓名、肖像、名誉等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各界进一步为幸存者提供健康和便利服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由家属熄灭灯箱,献花缅怀,前来参观的观众自发加入到悼念仪式中。发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作用,开展传承记忆行动,推动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代代相传。

坚决批驳伤害人民感情和民族尊严的错误言行。《条例》对歪曲和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和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对极个别人消遣南京大屠杀历史、侮辱抗战英烈、摆拍军国主义服装道具等恶劣行径,以及线上线下散布军国主义言论、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案件,南京依法处置涉事人员,起到了震慑作用,维护了国家公祭的权威。

强化教育,提升拓展国家公祭活动

坚持正确历史观,通过南京大屠杀学术研究、史料展览、中小学《国家公祭读本》教学等活动,进一步把南京大屠杀史实广而告之,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办好国家公祭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持续举办国家公祭日专题展览、世界和平法会、国际和平“烛光祭”,举行“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新征文物发布会等国家公祭配套活动,编辑出版《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系列丛书,推出歌剧《拉贝日记》、舞剧《记忆深处》、音乐诗会《和平颂》等南京大屠杀题材文艺演出,表达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理念。

增强抗战纪念馆同步公祭教育功能。每年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20多家抗战纪念馆,积极响应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的倡议,举行同步公祭活动。2020年成立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推出H5产品《同祭》,观看量达3.7万余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50余万次,扩大了抗战纪念馆同步公祭的影响力。进一步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更多抗战纪念馆加入同祭行动,实现应祭尽祭,激发各地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

扩大海外华人华侨和平集会影响力。广大华人华侨组建美、加“亚洲二战史实维护会”、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等团体,在国家公祭日前后举办烛光祭、追思会、音乐会、展览等悼念活动,加拿大安大略省华裔议员提出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动议获得通过,为促进南京大屠杀史实国际传播作出了贡献。吸引更多海外中资机构、留学生、侨社等团体参加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平集会,使悼念活动成为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精神纽带,凝聚起全球华人中华情。

长效传播,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国家公祭对外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国家公祭传播长效机制,向群众讲好爱国主义故事,向世界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培育中外青年友好群体。一方面,组织中国留学生在出国前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行前思政教育,上一堂“南京大屠杀历史思政课”,引导学生出国后做国家公祭的宣讲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平种子的传播者。另一方面,组织来华留学生到纪念馆参加和平教育活动,增进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中外青年学者交流,促进国际学术界正确认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牺牲和贡献。

发挥国际友人后代作用。南京大屠杀时期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后代,受邀来南京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寻访祖辈足迹,表达做历史记忆传承者的心声。通过史料征集、口述史访谈以及各项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国际友人后代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国际青年读懂中国历史和发展,做中外交流的桥梁。

加强传播媒介平台建设。加强国家公祭网、“紫金草工作室”强国号等主流媒体建设,不断增强国家公祭传播平台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持续打造微博国家公祭话题讨论、“点亮紫金草”等新媒体传播产品,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线上悼念活动。通过主流媒体推出有关国家公祭的宣传报道,加强外宣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宣传报道,正确解读国家公祭,不断增进国内外受众对国家公祭活动的认知认同。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