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融媒体 | 群众原创

“群众人”需要强化六个意识

发布时间:2016-03-10     稿件来源:群众网     作者:朱维宁    

     

  一、强烈的政治意识 

  刚才我们又一次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光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群众》杂志作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应该而且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讲话精神,并落实到我们办刊治社工作中。《群众》杂志多年来一以贯之地突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阐释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讴歌江苏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有力激发了江苏儿女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刊物是党刊,党刊就要姓党,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而办好党刊,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我们杂志社的每个同志都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亮剑,不回避,不含糊,不失语,以敢打头阵、勇当先锋的精神,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大家要牢记“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以爱党、护党、为党的情怀,宣传好党的主张,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苏故事,彰显党的思想宣传力量,使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回荡在江苏大地上的“主旋律”。 

  二、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一个产品好不好,质量是关键,一本杂志是否有生命力,质量是根本。质量是我们杂志的生命线。有同志担忧,随着我社新媒体的崛起,纸媒是否要往后退,我要说,编委会没有这个想法,依然要把杂志挺在前面。我们的新媒体都在为纸媒服务着,也在扩大纸媒影响力方面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杂志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推进新媒体的步伐,这是发展的趋势。杂志社每位同志都要有生存危机,我们杂志是党刊,如果把这本刊物完全推向社会,我们能生存多长时间,我自己的答案是不乐观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感。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你觉得反正我们躺在财政上生存没问题,质量无所谓,这是非常危险的。每个人要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杂志的质量是一体的,而质量是我们杂志的生命线。 

  提高刊物质量首当其冲的一条是策划选题。策划选题要结合大势、围绕重点,关注热点。如何宣传,以什么方式宣传,找什么人宣传,怎么样让宣传的效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这是我们策划选题时必须要考虑的,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很重要。 

  其次是商约作者。我们的刊物特别是一刊,商请的作者应该是名声高、层次高、水平高的专家学者等。名声高:就是知名度。前不久请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冯诚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影响较大。在评刊会上专家说,能请到这样的名家不容易,也说明《群众》的作者队伍在扩大;层次高:约请作者主要是专家、学者,他们站位高,思考深;水平高:除了质量有保证的学者、教授外,也不能忽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作者。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有自己的思考,经过归纳提炼出的观点更现实,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其他同志能有启发借鉴,这也是我们心目中高水平的作者。要选那些讲实在话、内行话、对点子的话的作者。商约作者也体现了编辑的眼光、水平和责任心。 

  第三是修改稿件。改稿之难在于“字易而意留”。改稿包括净化型改稿和优化型改稿,净化型改稿即删减枝叶部分,留下观点;优化型改稿即不改变作者原有风格,但又能使文稿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完美、更加准确。当然,不改变作者原意和发现文章有不合适的观点特别是错误政治倾向不能混为一谈。这里特别要提出一点,关于“校对”。昨日我看到这期杂志封面出现一个错字,好在最后一关将它改出来了,我是一身冷汗。封面出现错误,后果不堪设想。校对至关重要,《南方都市报》深圳版2月20日的头版将习近平调研媒体的新闻标题和当地招商局创始人海葬的图片配在一起,出现疑似藏头文字“媒体姓党、魂归大海”。 南方报业集团因此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这对我们校对人员是一个警醒。现在的校对,除了文字标点、内容观点外,看来还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管是作为文章编辑、栏目编辑、分管处室的处长,还是终校人员,当然更不要说我们这些总编,都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负起责来,校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 

  第四是编辑排版。同样一篇好文章,运用编辑和排版技巧,与最终毫无修饰地刊登出来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高玲做的微信——向高贵的生命致敬,两个版本,其中二次加工后效果完全不同。我们的刊物也同样,如果把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定义为刊物的内容,版面就是形式,是将各种视觉元素组织匹配到一起的一个载体,是最终呈现的产品。版面是内容传达的重要手段,版面设计具有表达功能,是可以默默“说话”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表达出来。比如过年时以红色为主,传达喜庆的感觉。国家公祭日那天的报纸,很多的头版都是黑色的。可见,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版面语言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一个好的版面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文章的分栏、版面的布局、图片的设置、栏花的运用,都对编辑的审美提出了要求。既要有文字美,也要有图片美,这才能表现出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版式美。刚才贾凯军说照片要有感染力、震撼力,我赞成。我在淮安的时候,市委组织部有本刊物叫《干部之友》,曾获得全省组织工作十大创新奖。它的《画说人生》是其品牌栏目,每次都是一幅照片配上引人思考、给人以启迪的文字。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张图片是一年长的清洁工人用运送垃圾的清洁车接其背着书包放学的小外孙,图片配字是“公车私用”,看了让人心酸,但却非常有震撼力,以对比的方式鞭挞那些真正公车私用的人。我们图片的配置也要精益求精,给人以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结合文字配好图,等于骏马配金鞍,所以美编平时要多储备,用时要多思考,巧配图,真正做到为好文章锦上添花。 

  三、高度的责任的意识 

  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中国人在国外上厕所,总听到隔壁发出奇怪的声音,声音持续了很长时间,出于好奇心,门缝里一看,发现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孩在摆弄坏了的抽水马桶,他问小孩,马桶坏了不一定是你弄坏的,你为什么要修?小孩回答:我是最后一个用的,发现坏了,可能就是我,我不修好会影响下一位使用的人。中国人感慨这么小的孩子却这么有责任心,于是就陪着小孩一道修。当小孩看到马桶修好了,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真诚快乐的笑容蹦蹦跳跳离开了。这位文章作者非常感慨:我们很多大人也未必有这孩子这样的责任心。我觉得,做好任何事情,责任心很重要。责任心小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大而言之,就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回到我们自己的工作,每次策划会之前,你认真做过功课吗?你准备提出经过慎重思考的建议,还是有听大家说最后反正由领导定这样的想法?遴选作者时你是认真筛选找出最佳人选并克服困难积极争取,还是为了图省事找一个相对一般但却容易落实的人?稿件到了你手上,你是大致看一下,在文字上顺一遍就大名一签交差了事,还是从标题到内容,从观点到结构,从用词到标点都精雕细琢了?你的校对认真与否,尽可能把差错消灭在你这一环,这些都是责任心强弱的表现。我非常赞同丁和平所说的“用大主编的情怀做小编辑的工作”,这是一种责任心。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素质。我们除了要对家庭、社会、朋友还有自己的言行负责,更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你选择了记者编辑这份工作,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不管取得时是偶然还是必然的,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只要你还在从事这份工作,就应该将其作为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人们常说,“三分能力,七分责任”,编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要有敬业、精业、勤业的“工匠精神”。老子说过,大必出于细。你有责任意识,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何愁做不了大事。作为编辑,能将每篇文章稿件都编到位,做到自己不留遗憾,作者、同事、读者都认可,日积月累,这就是成就。而这,非得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可。 

  四、争做学者型编辑的意识 

  过去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这说法对。但同时我又觉得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每位编辑也要有争做某一方面专家的目标追求。如果把刊物比作一座大厦,作者是建设这座大厦砖瓦的提供者,编辑则是这座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原材料的质量决定了建筑的质量,而设计水平、建筑工艺又对原材料功能的发挥程度和建筑总体水平起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讲,编辑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原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今年初刚刚去世,我在《人民日报》看到追忆他的文章,这让我想起很多往事。由于当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去世,中央有关部门认为组长的继任者应需符合两个标准,既为党内资深高级干部,又须在文化上有建树。后来,国务院任命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同志为小组组长,而傅璇琮先生则任规划小组秘书长,因此我和他工作联系比较多。傅先生一辈子做编辑工作,一生为他人做嫁衣不计其数,但同时自己也是著作等身,学界无人不认可他专家的地位。和他接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沉稳、谦逊、睿智。和他交谈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语调,讲话都会尽量做到有条理、有逻辑,这就是他所具有的对他人天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次在南京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我俩毗邻而坐,聊到编辑工作,他说做好一个编辑,一要有“慧眼”,二要有与作者“对话”的资格。当时我不太理解。现在我从事编辑工作两年了,觉得傅先生讲的是对自己几十年编辑工作经验最经典的概括。做编辑要有“慧眼”,才能文海拾贝般地从诸多的稿件中发现优秀文章,拿来为我所用。所谓对话,不是一般的沟通,而是和作者深层次地交流与探讨。大家要知道,你的言谈和气质里都藏着你曾经读过的书。所以,作为编辑要具备一双“慧眼”,要力争做学者型编辑,成为某一方面专家,这样才能和作者对上话。当你能对一个作者,特别是一位比较有名的作者的稿件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这个作者会感激你,高看你,下次约稿你会方便得多,因为他觉得你是有水平的、值得信赖的。 

  五、学识进步方能提升工作水平的意识 

  没有高层次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积累,就不可能有好的策划,好的选题。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不学习你就不会拥有一双“慧眼”,就不可能有和作者“对话”的本钱,也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编辑、校对。不学习只能原地踏步,在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甚至倒退。学习的途径有:一是书本,二是作者和同事,三是实践。从书本上学固然重要,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向作者和同事学,毕竟是间接知识,不是“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实践是这三种方式中最重要的。在实践中学习,深入基层向奋战在火热建设一线的建设者学习,只有在那里,才能有鲜活的人和事、鲜活的实践写照、鲜活的思想,才能有来自基层的思考,才能有引发思想碰撞的火花。好的工作方法乃至后来成为重大典型的,都来自于基层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不断发展,加之人们的总结完善,最终才会成为指导工作的经验甚至一种模式。“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位同志都要有知识恐慌意识,要知道知识的折旧是越来越快了。你今天知识够用了,不代表明天还够用,谁也不敢保证你明天“尚能饭否”。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习混日子会被别人看扁,学识低不努力会被别人看轻,不学习工作再干不好别人可能连看都不屑一看了。我们这几年进来了一批年轻同志,不管你有什么学历背景、工作背景、职业背景,来到杂志社就都在同一起跑线。但三五年后,你在什么位置?毫无疑问,一定会有人在前有人在后,我相信谁都不愿意做落伍者。其他老同志也一样,应该有知识恐慌的担忧,也就是忧患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勤奋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谁选择了学习,谁就选择了进步,谁的学识进步了,工作水平的提升才成为可能。 

  六、实绩是衡量工作优劣最重要标准的意识 

  在我们杂志社,不管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学历高低,不管你是口若悬河还是埋头案桌,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就是看你的工作态度、成绩、产品,看你对集体的贡献,看大家对你的认可度。一句话,看你的实绩。试想天上能掉馅饼吗?真掉了馅饼能砸到不努力不勤奋的你吗?要先吃得苦中苦,才会有苦尽甘来。天下从来没有轻易的成功。我们编委会在这里再次强调,实绩,是衡量你工作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如何把工作做到不仅要及格,更要力争良好优秀,我举“走进基层”栏目为例。坦率地讲,我对前二期并不满意,但毕竟刚开始,大家都在摸索中。我在一次策划会上说过,希望这个栏目能达到“精彩江苏行”的影响力。但“走进基层”目前想达到这个水准有难度,最多也就是及格。“精彩江苏行”好评如潮,是十三个市中大多数市为我们提供的很好的素材,主题也是共同商量确定的,也就是说砖瓦的质量很好。而我们也组织了社里的精兵强将参与,也就是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建筑师和工匠。对“走进基层”栏目我的要求是高了些,但“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 得乎其下”,如果一开始对大家只提中等要求,那效果是“下”也并非不可能。所以初始阶段当然要提高要求,如能够得到“中”的效果,则幸甚。但目前看来,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空间。要做好“走进基层”,选题要准、新、热。所谓准,即符合本刊特点、栏目要求;所谓新,即时效性要强,“陈芝麻”的事就别拿来说了;所谓热,即领导关注,社会关切,党员干部关心。选题上准备要充分、事先做足功课、搜集好资料,有大致的思路和采访重点。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事先未料到的新事例,新材料,回来后还要深入思考,精心提炼。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对文章观点的提升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切中重点,要给人以启示。“走进基层”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适当以问题导向来反映一些事情。在反映问题时注意针对某种现象。写作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但目的只有一个,要保证高质量。年轻同志在把握重点和写作经验上还有很多不足,为此,建议每次的采访,最好由处长带队,便于工作和指导。回来后一起商量,初稿形成后,全处会诊,同时交由当期执行主编,请他也提出相应修改意见,这样稿件质量才能有所提升。写作过程中要有现场感,要有人物、现场的描绘,让读者跟着你的笔触走,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惭愧之旅》的文章,一次在香港飞南京的航班上,我看到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和夫人,整个飞行过程中,除了他夫人吃了一餐饭,他俩自始至终都在看书学习。我在文章中对他的外形作了描述,花白的鬓发,浓浓的剑眉,笔直的腰身,特别是专注的神态,一位刚毅的老人的形象令我很难忘怀。后来我查阅资料发现,在澳大利亚,不管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的人们,有一点都是没有异议的,就是霍华德无论如何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在“走进基层”栏目中,当面对一个被采访者,比如农民企业家或技术人员时,要有一种勾勒式、素描式的描写,这样才能让人物跃然纸上;对你见到的场景要有所描绘,对被采访的单位要反映出对比的历史纵深感。这个栏目是今年重点打造的栏目,大家要拿出真本事、付出心血,它是体现你工作态度的良机,也是展示你和你的处室能力水平的平台,是同事们和编委会观察了解你的很好的契机,也是从一个角度衡量你工作优劣的试金石。从来不会有轻而易举可以取得的成功,唯有努力,才能办好这个栏目,不仅及格,要力争优秀。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总编辑,此文系在群众杂志业务研讨会上讲话的部分内容,经本人审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