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三圈”

发布时间:2021-03-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汪柯君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传诵于世的不只是他多才博艺留下的千古美篇,更有他贤守清风赢得的佳话美名。他自进士及第,从政40年,先后三次被贬,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尊崇之情。现代有人这样写道: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苏轼把失意活成了诗意,他的三圈值得品味。

  “工作圈”心系苍生。苏轼当年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科举第二名,被破格任命为六品判官。他三任尚书、两任翰林大学士,勤勉清廉,政绩斐然,即便屡遭诬陷而被一贬再贬,也总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坦荡。杭州清淤筑堤、徐州抗洪凿渠、黄州赈灾济民、惠州捐带建桥、儋州开馆办学……不管被贬到哪里,苏轼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为民众做好事办实事,不仅惠及当地百姓衣食住行,也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千年不衰的美谈。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苏轼遭流放谪居期间生活困顿,甚至有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但哪怕是在密州挖野菜果腹、在黄州开荒自耕,也决不以权谋私,更不会欺压百姓。用今天的话来说,苏轼是有原则、有品格、有底线的人,无论穷达隐显、始终坚守初心的品质,正是他人格魅力中最为光彩照人的部分。

  “朋友圈”黎民至上。苏轼人缘极好、交友甚广,但结交最多、交情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密州,搜寻弃婴安置到百姓家中抚养;在黄州,创办中国第一所孤儿院——东坡雪堂救儿会;在杭州,筹资建安乐坊为老弱贫病者提供免费治疗,为此还变卖了妻子陪嫁的首饰。正因为关心民众疾苦、与黎民打成一片,所以他获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每离任一方,百姓都恋恋不舍,扶老携幼,自发送别;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东坡肉”“为甚酥的传世佳话。苏轼的许多诗中多有街巷俚语,奇趣天然,妙不可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他亲民接地气的收获。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只有真心实意察民情、解民忧、纾民困,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生活圈”从善尚德。一门出三苏,自然离不开家风家教的熏陶影响。苏洵夫妇对家风的重视以及身体力行,对苏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轼朴素清俭,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为做人原则,他曾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贴在墙上时时警醒自己和家人。苏轼兄弟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可谓是兄友弟恭的典范。苏轼的三个儿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风骨卓然。黄冈苏家祠堂的苏氏族规,据传是苏轼留给后代子孙的家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豪杰,处事必公。费用必俭,为官必廉。非义不取,救死扶贫……”纵然到今天,这种慈孝仁爱、公廉义俭的家风家教仍为我们所倡导,还会一代又一代地影响和传承下去。

  做人当学苏东坡,做官更效苏贤良。综观苏轼的一生,其做人与做官始终统一于为百姓谋求福祉的信念之中,他那为民初心不渝、惠民使命不辍的精神,依然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效仿。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昆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