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墅湖畔好读书

发布时间:2021-03-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罗志勇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散布在城乡之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姑苏大地,涵养着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闻名中外的东方水城,水文化是苏州地域文化基因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水的灵动与柔韧塑造了苏州人温文尔雅、刚柔相济、机敏智慧的品格和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也是解读这座千年古城焕发青春活力、永葆积极进取姿态的文化密码。

  苏州人对湖泊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吴侬软语中,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分别成为经济湖”“读书湖养生湖的代名词,被苏州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苏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它们见证了苏州人民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低调务实的干事创业精神,成就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及其伟大实践产物——“三大法宝的时代内涵。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名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早已对苏州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底蕴心驰神往,于是决定考研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进入了苏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2005年暑假,我结束了在本部研一的学习生活,此时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我所就读的学院作为第一批入驻学院,从本部整体搬迁到独墅湖高教区。离开了繁华的古城区,来到坐落于工业园区东南一隅的独墅湖畔新校区,同学们尽管有点不适应,但强烈的求知欲让我们充满了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无限憧憬和遐想。

  在两年研究生生活里,每当朝阳升起,我站在宿舍六楼阳台上,不时能清晰地听到旁边尚未拆迁的村庄里鸡犬之声和当地村民吴侬软语的吆喝声。每当夜幕降临,村庄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声,让我这个远在异乡的游子顿生幽幽乡愁。虽然从教室、图书馆,到学生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读书生活略显单调和枯燥,却是我求学生涯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独在异乡却从未感到孤独。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为人方正质朴,具有不怒而威的儒者风范。入学报到时,我和几位同门与导师初次见面,难免都有点紧张和拘谨,他亲切地说:你们就像我的孩子,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这让离家千里来求学的我倍感温暖和鼓舞。此后,老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勤奋的人格魅力影响和鞭策着我,还身体力行地带领大家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现和研究真问题,以自己的真知灼见服务社会。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在导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完成的。

  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缘故,我对苏南的田园乡村有着一份特殊的亲近。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会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乡间小道上,欣赏秋日里瓜果飘香、稻浪翻滚的田园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攻读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期间,我对三农问题比较感兴趣,为了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我时常到附近待拆迁的村庄,和当地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调查政府实施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初步掌握了一些做实证研究和社会调研的基本方法。

  早期独墅湖校区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由于远离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倒是莘莘学子们潜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图书馆就坐落在独墅湖畔,四层的方形建筑,馆藏丰富,资料室、阅览室、自习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一应俱全。湖畔论坛是独墅湖高教区的一个文化品牌,经常有名家大师应邀前来做报告和学术交流,让学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高水平的思想盛宴。

  在独墅湖校区学习的三年,我经常背着像砖块一样厚重的学术著作来到图书馆阅览室临窗而坐,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开始一天啃书本的生活。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一篇学术论文,我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齐地码放在自习室的桌子上,开始研究性阅读,提炼观点,构思文章整体框架和结构。说实在的,做学术研究是一项费时耗神的艰苦工作,是对一个研究生意志和毅力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汗牛充栋的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作为学术青椒的我,除了发扬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没有取巧的捷径可走。有时,当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使我陷入了思维缰局的时候,我便习惯性地走出图书馆,到独墅湖边散散心,换换脑子,面对平静的湖水,闻着泥土和野草的清香,纷乱的思绪渐渐明朗起来,一些思想的火花纷至沓来。于是快步回到自习室,继续写作。

  在我研究生毕业后的短短几年间,独墅湖高教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如今,独墅湖高教区吸引了包括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内的31所中外知名院校,独墅湖隧道、轨道交通4号线、中环快速路、独墅湖医院等一大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昔日的荒凉与寂寥早已不复存在。

  毕业时面临去与留的抉择,最终我选择了留下。同无数来到苏州追梦寻梦圆梦的新苏州人一样,我也曾经迷惘过、徘徊过、焦虑过,但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在苏州安营扎寨,成家立业,参加工作几年后我又回母校攻读博士,并有幸留校。在工作闲暇之余,我坐在独墅湖边,凝视着平静的湖面,环顾四周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内心涌起莫名的感动,情不自禁口占一首小诗:

  暮色四起夜入吴,灯光塔影醉姑苏。

  学子声渐人去后,独墅湖畔好读书。

  在苏州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十六年,我的心早已归属于这座始终充满朝气和创新活力的城市。响彻千年的寒山钟声和精美绝伦的园林建筑,在古典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不断赋予苏州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高 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