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史上的里程碑

发布时间:2021-07-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渝 黄 雯    

202011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南通博物苑缘何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青睐?这与南通博物苑的创始人张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探源分流:近代中国第一个博物馆

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同年,清朝状元、实业教育家张謇创设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具备近代博物馆功能的南通博物苑。这所博物苑不仅是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嚆矢,也为推动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起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南通博物苑的创办者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民族棉纺织工业奠基人之一。到1926年张謇逝世为止,除去著名的大生纱厂,他还创办了大小企业34个,并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理念,注重兴办实业与发展教育事业齐头并进。他兴建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各类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积极筹办公益慈善事业,使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博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博物意为博学多识;就是园囿的意思。14-17世纪,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主要用来收藏贵族的珍贵藏品,17世纪末,平民的物品开始进入博物馆收藏。18-19世纪,欧洲博物馆依然以收藏为主,虽然兼具教育功能,但仅仅面向贵族子弟开放。德国的博物馆岛、英国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问世之后,赢得世人的惊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有人开始提出博物馆应该成为民众的大学这一理念,博物馆开始拥有更多的功能。

1903年,张謇赴日本考察了70多天,其间参观了东京帝国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他发现,日本许多职业技术学校或高等院校内设博物馆或植物园,博物馆与教学结合的方式让他感觉非常新颖。回国后,他立即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当时民智未开,而教育关乎国运,博物馆正是普及大众教育、进行终身教育的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坚强后盾,建议在京城设立合图书馆、博物馆于一体的帝室博览馆并由此在全国兴建博览馆。他的数次上书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

张謇回南通后,筹划良久,以大生集团的赢利为后盾,在他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的西边,修建了集科学、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创建宗旨,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园馆一体,融合了中国苑囿之美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国迈向近代文明的进程。

教育救国:地方首开现代文明新风

张謇兴办博物馆辅益学校教育、并推进社会教育,从国家层面看,他想通过博物馆展陈珍宝展现我国灿烂文明,是强国之计,从社会层面来看,他是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他把南通博物苑的建设当成一门学问在探求,在推动展馆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用自己的理念指导展馆建设。他希望人们来到这里参观,可以学于斯者,睹器而识其名,考文而知其物,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从而观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

正因为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要从筚路蓝缕中走出一条有特点的路子,这对张謇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他试图借助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爱国自强的精神力量,在欣赏展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珍爱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的人文情怀。

他在《营博物苑》中写道濠南苑囿郁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为了开办南通博物苑,也出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张謇不仅将收藏和购买的大量文物、标本和鸟兽草木,全部捐给博物苑,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集海内外藏品。1910年,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张謇大量出资购置展品。经过多年经营,博物苑的藏品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

他以教育强国理念为先,展陈上注重科学与人文并重,在博物馆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内容,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他还建章立制,在规划与创办南通博物苑的过程中,张謇先后写下《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博物苑观览简章》等文,为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最初,南通博物苑有南馆、中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中馆一开始命名为测候所,是一个小型气象站,屋顶原是观测平台,摆放着测候仪器,预报地方天气,并在报纸上登载预报。南馆又称博物楼,他亲笔题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凸显了博物馆开启民智的教育功能。南馆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各种动、植、矿物标本,到1930年,自然部分的展品即达近万件之多。北馆陈列着一副当时非常罕见的长须鲸骨架,长达12米。南通博物苑花木葱茏,楼台精巧,融古典园林与近代文明于一体,建有古像亭,陈列各种石刻与雕像。梁启超、陶行知、黄炎培、竺可桢、梅兰芳等名人都曾汇聚于此。

百年沧桑:城市文脉的赓续

历经百年,南通博物苑在发展困境中被损,在乱世战火中被毁,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不断迎来新的发展,走向新的天地。百年沧桑割不断中华的文脉,这也是敢为天下先的博物苑创始人张謇意料之中的事。

2005年,由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担纲设计博物苑新馆。而今,南通博物苑总占地面积扩展为7万多平方米,形成四区一通道的基本格局:以濠南别业故居和旧馆为主的中、北部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西馆为中心的西部的库房封闭区;以现代化的展示大厅(新馆)为标志的南部的发展新区;还有东部沿河风景文化通道。新馆位于博物苑南侧,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二条轴线铺开,新老建筑组合和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让人惊羡。

 南通博物苑不断征集反映南通地方风土民情的民俗品物、百工器物,以丰富展陈。现有藏品5万余件,分历史文物、民俗品物和自然标本,其中以反映地方历史的文物最具特色。当年张謇建苑时的部分藏品、文献史料,已成为中国博物馆史的珍贵史料之一。

无声的建筑飘荡着历史有力的回声。首开风气之先,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重,张謇多年经营,把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为中国人创办博物馆立下了标杆。南通博物苑已经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而今,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南通中国眼科学博物馆、南通中国环境博物馆、南通中国技工教育博物馆、南通气象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博物馆以及中国慈善博物馆纷纷选择在南通筹建,南通拥有了文博之乡的美誉。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七彩语文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