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核电原始创新的王淦昌

发布时间:2021-08-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东 军    

秦山核电基地——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除保障能源供应外,生产的钴源被用于医用物资辐照灭菌。随着医用一次性防护用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采用快速高效的灭菌工艺以缩短供货周期变得尤为重要。医用物资采取常规灭菌需要714天,而通过辐照灭菌用时不到1天。秦山核电基地是国内唯一的钴源生产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秦山核电基地建设的直接推动者之一,王淦昌这个名字,曾在全球物理学界广受关注,又一度神秘消失。

1934年,王淦昌准备回国时有人劝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的祖国正在遭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1947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研究有关宇宙射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获得重大突破。当时好几所大学都向他发出了邀请,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国,但他还是在19491月回到了祖国。

1961年,刚刚从苏联回到北京的王淦昌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中央希望回国的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参加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核武器研究。回国之前,王淦昌和他的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个发现,让很多人感到当时的王淦昌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一旦投身核武器研究,就意味着从此要告别基本粒子研究工作,将和诺贝尔奖渐行渐远。

但他没有迟疑,从此王淦昌更名为王京,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投身于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的戈壁荒漠。196410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6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大家称呼王淦昌为核弹先驱,他却说,这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员。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17年后,他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名字。两弹研制成功后,王淦昌继续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以极大的热忱推动我国核电建设,为我国核电事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秦山核电站项目。但还没动工,就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声。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可以引进国际上成熟的90万千瓦核电站技术,没有必要从30万千瓦的原型核电站做起。

那次,王淦昌很生气,他明确回应: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用钱从国外买来,而必须自己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出来……”尤其是像核电站这样的关键技术,应该以自主研发为主、国外引进为辅。199112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宣告结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谁走好了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