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雷达人生”

发布时间:2021-08-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贲 德    

编者按:贲德,1938年生,吉林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PD火控雷达领域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14所副所长,现任14所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为我国研制相控阵预警雷达、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光华基金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很高兴获得了一枚光荣在党50纪念章。我的经历是和新中国的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么多年亲身体会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从一个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方面原来都很落后的国家,成长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我从事的雷达专业来说,以前我们言必称国外、言必称美国,对别人的技术望尘莫及,现在我们的雷达水平跟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是相当的,在某些领域可能还是领先的。我的一生,都在为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雷达而不懈奋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祖国母亲的眼睛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没有理由不好好念书

我老家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1938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东北三省还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之下。1947年家乡解放之后,我开始上学。家里日子过得艰难,晚上连灯也舍不得点,我稍微长大些就天天去地里干农活儿,一有空就往地里跑。

1951年,小学期间年年考第一的我,被保送到县城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这让全家又喜又忧——“的是,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的是,学校离家有10公里,如果在学校住宿,每月需要交7.5元的伙食费,可家里困难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交伙食费?父亲当年就对我说,按照家里的情况你没条件念书,但你念得又挺好,不念可惜了,下面能不能念就看你自己了。你如果能吃苦,不住校,就可以继续上学。

于是,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个苞米饼就跑去学校。一路是乡间沙石路,脚上的布鞋没几天就被磨烂了。后来我舍不得穿鞋走路,出门不远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往学校跑,快到学校了再把鞋穿上。当时我就想,只要有机会念书,再苦再累也不怕!

从家到学校,往返20公里的路,上学时天不亮,回来时天就黑了,路上连个人都没有,就我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儿在拼命跑。那时候想得很简单,家庭这么困难,父母还含辛茹苦地供我念书,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念,不然对不起父母。

因此,我格外珍惜课堂上的时间,一秒都不敢溜号,紧盯着老师。老师讲什么东西都一定要听明白并记在脑子里,别人下课都去玩,我要么复习,要么就写作业。不然回到家天就黑了,家里也没有电,什么都干不成了。晚上躺在炕上,也不忘回忆一遍白天所学内容,默背课文,或用手指在身上比画着练习俄语单词。慢慢地,我养成了书看一遍就得尽量记住的习惯,可以说过目不忘,一堂课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印到脑子里。我良好的记忆力就是在这种没办法的情况下锻炼出来的。

1954年,我顺利考入吉林市第二高中。尽管高中学习紧张,但我记忆力好、上课精力集中、理解力也可以,所以依然学得比较轻松,还空出不少闲暇时间,看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1957年,我高中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上大学后,学校有了助学金,我就是完全靠助学金念下来的。哈工大的学风一直很好,那时候一到周末,我吃完早饭就到图书馆去看书,一直读到晚上。当时就想,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最朴素的想法。

全力以赴研制大国重器

在哈工大学习期间,我一门心思汲取知识、储备能量。5年后,我被分配到南京14所。14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能进这里工作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雷达专业不少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当时上级明确要求我们,要服务两弹一星工程,让中国挺直脊梁。刚毕业的我接到了第一项工作任务,参加研制一种专用仪表——功率谱密度分析仪,主要用途是服务于单脉精密跟踪雷达的研制工作,要在一个月内研制出仪表中的关键电路,一种音频振荡器。关于这种振荡器,当时我们一点概念都没有,不知怎么做,怎么办?只有向书本学习。很巧在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专门论述这种振荡器的俄文书,好在我俄文学得不错,可以阅读。我加班加点,每天读到深夜,用了十余天时间通读了近二百页的这本书,知道了这种振荡器如何做了。设计计算、筹集器材、焊接电路、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最后研制出高稳定度、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振荡器。之后,再研制仪表的其他电路,用了一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功率谱密度分析仪的研制任务。

19647月,我从仪表组调到雷达总体组,从事相控阵雷达研究。当时相控阵雷达技术正是国际上一项最先进的雷达技术,才刚刚为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几乎所有的资料和情报都默不示人,我国在这个领域是一片空白。想要学习,只有看英文资料,而我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无奈之下我从语法、单词开始,啃起了英语。凭着记忆力好、不偷懒这两大强项,我争分夺秒地记忆语法和单词,连吃饭排队、去卫生间的时间都不浪费,两个月之后终于能够查阅英文版资料。

1969年,国际形势严峻,研发新型雷达以防卫导弹突袭的任务迫在眉睫。14所要在半个月内拿出一本雷达方案。我用了10天捧出厚厚一本方案书,并在与多家科研单位的同题方案比试中一举胜出。

1970年起,我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和参与代号为7010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研制的全过程。1971年到1978年,在雷达安装、调试、试验验收测试阶段,我每年都有大半年要待在大山里,无法和家里联系,像失踪了一样。那时候,我一心就想把雷达的事情干好。

在我国北方某大山深处的无人区,是相控阵雷达阵地。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半座山被削成1000多平方米的斜切面,7010雷达的天线就铺在这个斜面上,其后面的山被掏空,建成两层楼,雷达设备就安装在这两层楼的山洞中。相控阵雷达天线是以一个个天线单元,按一定规律排列成一个阵列。7010雷达的天线,是由8192个天线单元组成的天线阵,每一个天线单元下面都连接着由不同微波元件组成的信号通道,安装和调试好近万路的信号通道,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们住的是部队营房,没有床,只能把砖摞起来,上面铺一块板睡觉。夏天山洞里潮湿闷热,冬天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冷风吹到脸上像针刺一样。吃的住的条件都很艰苦,但是大家心很齐,为了国防事业,为了国家的安全,都没有怨言、全力以赴。

1978年,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研发成功,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雷达的国家。7010雷达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雷达进入相控阵时代,并以其卓越性能和独到之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其后的工作中,准确地预报了美国天空实验室陨落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苏联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时间和地点,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提着脑袋研究争气雷达

1979年底,我从相控阵雷达基地归来。仅仅和家人团聚了一个多月,组织又让我担任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简称PD雷达)的总设计师。从研制八层楼高的大家伙相控阵雷达,一下子要去研发可以塞进战斗机机鼻子里的小精尖,两者的差异实在太大,加上不想再辜负家人、缺席孩子的成长,我有点犹豫。

我问领导:您是征求我的意见还是组织决定?要是征求意见,我真不一定愿意干这个事。因为我搞过7010雷达,就好像从事桥梁建设的一样,我已经建过长江大桥,以后再搞小河小江的桥,根本不在话下,但如果要搞这种最新的机载雷达,我们所从没干过。领导的答复很明确:这是上级组织决定。既然是组织决定,我肯定坚决服从。

当时,我国飞机上的雷达只能往上看,看不到敌人的低空飞行目标,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拥有PD雷达技术。国家也曾想过从外国买,但是拥有的国家根本就不卖给我们。我们就决心掰断别人勒紧脖子的手腕,为中国人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但是,研制这种雷达很不容易,美国也是用了近20年才从理论变成了实践。我们十院的总工程师见到我时说,你就准备脱几层皮吧。研制期间,我去向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汇报,到中午他留我吃饭。他说今天咱们喝一杯断头酒,机载雷达必须有,弄不出来提头来见。虽然这是饭桌上的话,但是我理解,这个话的份量还是挺重的。

我和团队向国家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要争口气!那时候我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大年初一都在工作,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长达10年的初期研制中,我们设立了100多个课题组,解决了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关键技术问题。

最后两年试飞的时候,我白天跟着飞机,以便发现问题,然后连夜回去改,第二天再接着飞,持续加班。测试遇到的问题繁杂多变,每次试飞我都同空军雷达连的战士一起乘飞机到达几千米的高空,连着3-4个小时地盯紧机子,记录参数,解决技术难题。随着登机测试任务一天天加重,我身体不适一天天加剧,体重迅速下降15斤,心脏早搏到了每分钟20多次。

19891225日,PD雷达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机电部鉴定,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雷达终于成功问世。鉴定会一结束,我就住进了医院。

十年艰辛路,平地一声雷。这个雷达做出来了,提高了我们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我的心情比1957年考上哈工大时还要高兴。上级领导打电话来祝贺:别人不卖给我们,现在靠自己力量把它搞出来了。你们搞了一部争气雷达

搞科研就要吃得了苦

事非经过不知难。算算这一辈子,我啃的都是硬骨头,而我的对策,只有老老实实下功夫。我想,不管什么条件下,自己都要刻苦努力,要多做事情,才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最初干这一行时,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告诉我们,一生能研制出一部雷达,就算是没白活了。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从一开始就没敢奢望太多。结果第一部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刚折腾完,风尘仆仆从基地回来,领导就让我接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项目。我能做的只有下苦功夫,不断积累。打个比方,你吃五个半馒头吃饱了,你以为是最后这半个馒头把你喂饱的吗?关键是前面那五个啊。

后来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搞成了,我又投身于新的雷达的研制。虽然多年来对家庭、对儿女的亏欠一直在我心里,但一切为了报国,我在研制雷达的路上不能停。

如今到了耄耋之年,我依然坚持学习,时刻关注着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研究琢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自己看书、搜集资料。不学怎么行呢?新东西不断出现,你不学就没有发言权。我也经常告诉我带的博士生: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学好就要刻苦钻研,要吃得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苦。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有句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想,现在的年轻人眼界很开阔。如果要想有更大作为,重要的是要有吃苦精神,不好高骛远,同时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对于年轻人,我有这么几点期望。第一,要有好品德。做事先做人,品德好才能干大事。所谓厚德载物,品德是处事立人的根本,是指导我们思想行为的灵魂所在。要以诚恳待人,以和平处世,以勤劳补拙,以简朴度日,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第二,要有好本事。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年轻人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掌握新技术,练就好本领,从而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第三,要有好身体。身体是本钱,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艰苦繁忙的工作。在紧张工作学习之余,要注意锻炼身体,劳逸结合。爱护身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长期坚持,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作息时间。

我觉得,科研人员要认认真真做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少些浮躁,多些踏实;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应具有勇往直前的闯劲。这样,我国的雷达技术还有其他的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