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期待文学“在场”

——从《平凡的世界》说起
发布时间:2021-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琢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给自己定下一个宏伟的目标,要给历史做一个深厚的交代,这里的历史就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发生裂变的时代。

《平凡的世界》围绕孙少平等双水村青年的人生轨迹,缓缓道出了四大主题。

一是吃饭的问题。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关切的重大问题。小说中对吃饭问题的着力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比如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在学校只能吃最差的丙等饭,而他对于美好生活的一切想象,都少不了一顿温馨的饭。

二是走出农村的渴望。书中有两个情节,一是孙少安办砖厂,二是孙少平走出双水村成为黄原大地上第一批农民工,都反映出路遥对工业化改造农村这一历史规律的把握。走出表面上是农村生产力落后、城乡差距悬殊的结果,其实是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的顺应,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坚定。

三是通往理想之路。孙少平最后成了一名破了相的普通煤矿工人,但他的精神内核却早已脱胎换骨,得到所有人的尊重,收获了真正的爱情,也感动了万千的读者。物质、地位、城乡等差别都不是人格平等的障碍,坚持读书、严格自我要求、保持对劳动的热忱,是路遥为千千万万农村青年找到的通往理想的道路。

四是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路遥多次谈到文艺作品中对农民和农村的偏见,他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精神面貌的否定,农村社会、农村景观、农村人不是只有传统,还有现代性的一面。在孙少平的身上,我们看到农村人只要保持对理想的追求,物质的艰难困苦甚至可以成为砥砺精神的必要条件。

分析《平凡的世界》,笔者梳理出路遥关于文学创作的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至高的要求。思想体现人生观、艺术观,感情更是处于潜意识甚至无意识层面的东西,思想和感情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决定了读者透过人物能看到怎样的风景

第二个是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群众创造生活,文艺家提炼生活凝结成作品,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路遥曾经谈到:情节可以编造,但生活不能编造。从这个角度理解路遥,可以看到他的文学创作始终与时代紧密结合,处处可见其对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对人物刻画的复杂、立体、真实。

第三个是继承。某种程度上,路遥是接过了前辈革命文学家们手中的火炬的。在《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青年们身上那种主动、自觉作为的意识,与前辈文学家们塑造的农村精英形象,具有相似的内核。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形势虽然复杂而曲折,但总体的调子是明丽的,呈现出与建国初期文艺作品相一致的、上升的空间。

第四个是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农民的教育上。《平凡的世界》中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做到了在历史中成长、在改造环境中改造自己。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孙少安不止一次问自己:农民的日子,难道就要永远这样穷下去?这世道难道就不能有个改变?再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小说中几乎没有群众自己教育自己,20世纪80年代新农民的气象可见一斑。

第五个是创造。《平凡的世界》构建了一种新的范式,改革是外力与内力相互促进而迸发的结果,但根本上是源于内生动力。最开始是孙少安等双水村农民因为饥饿、贫穷而思变,随后外面不断传来安徽等地农民搞承包过好日子的消息,田福军等地方干部又不遗余力推动,双水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这也反映出改革开放是基层探索与顶层推动相结合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历史性大变革。

四个主题和五个维度的背后,充满了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思考,指向的是中国农村去向何处这样的大问题。革命的文学家们以及路遥,都曾给出自己的回答,尽管角度、重点、层次不同,但相一致的是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反映所在时代最普遍真实的农村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农村题材作品反映了老龄化、空心化、市民化等当前三农发展中的问题,但挖掘的深度还不够。新时期的农村面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农民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城乡的融合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密,新时期三农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源自这个大背景,文艺作品中反映这根主线的精品力作还不多。

新时期乡土文学作品在思想性和时代性上可以着力提升四个方面。一是重视和书写新的要素。比如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何影响当下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发展。科技兴农、资本下乡、机械作业的时代背景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二是强化历史的视野和系统的把握。从《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不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的产物,更多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相延续的另一个阶段,这种纵深的历史性思考较少在如今的作品中得到体现,直接影响作品的深度和质量。三是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话语体系,这套标准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和社会。四是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上,无论是描写旧中国、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代表作,而今缺少史诗性作品,无法全景式反映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的新乡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新时代文学也不应缺席,而要紧密跟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刻洞察中国与世界、城市与乡村、集体与个人的变化发展进程中,去呈现新的情况、探索新的未来、指引新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