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韧性江苏建设的时代意蕴

发布时间:2021-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任克强    

江苏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提高风险预防和处置能力,建设韧性江苏。这既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前提。把握韧性江苏建设的时代意蕴,及时发现、有力管控、高效处置各类矛盾风险,是我们在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时面临的崭新课题。

全面小康的各项成就是韧性江苏建设的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江苏作为党中央寄予厚望和委以重托的地区,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答卷。江苏各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为韧性江苏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0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5万元,位居各省(区)之首,为韧性江苏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区域发展方面,江苏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梯度差异,拥有南北联动、合作共建和一体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为开展韧性江苏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区域发展空间。在生态文明方面,江苏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和低碳生活体系,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具有开展韧性江苏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在收入分配方面,2021年第一季度,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00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浙江,位列全国第四,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开展韧性江苏建设提供了优良人口结构支撑。在文明创建方面,截至20216月,江苏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273个全国文明村镇、396个全国文明单位、35所全国文明校园、37户全国文明家庭,总数均居全国前列,且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90.42,具有开展韧性江苏建设的深厚文明文化基因。在社会治理方面,2020年江苏公众安全感达98.7%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形成经验和品牌,为开展韧性江苏建设提供了社会治理经验支持。

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是韧性江苏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风险挑战骤增。风险防控是对于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环境的控制与适应,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和地区必须应对的重要任务。对江苏而言,如何高效开展风险防控并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衡量江苏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尺。

韧性江苏建设是江苏进行常态化风险防控的治本之策。韧性江苏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强化江苏风险防控的能力,确保在应对潜在风险时更加游刃有余,并将风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中,坚持构建应急防控与常态化防控相融合的风险防控机制,通过机制、技术和人力三个层面的建设,将潜在风险的识别、预警、预防和应对纳入到常规化的制度建设之中。在机制层面,建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机制。按照主动规避、事前防范、超前化解的原则,完善风险研判、风险防控协同、决策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注重全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源头预防、动态管控、应急处置机制,以及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各项机制;完善风险预判信息发布、报送功能,健全风险应急响应、现场指挥、协调联动、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和统筹协作等工作机制。在技术层面,利用大数据赋能风险防控。构建大数据云,建立风险防控大数据库,推动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聚共享共用;发挥大数据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中的首位功能。在人力层面,注重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对基层社会的共同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引导全民共同参与,群防群控,形成医务人员、公安、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公职人员、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联动队伍。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是韧性江苏建设的有效抓手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韧性江苏建设在本质上要求通过体制机制、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创新,增强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这也正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01912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南京、苏州、南通、无锡、淮安、常州、扬州、徐州、泰州等城市入选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围绕体制现代化、防范化解五类风险、发挥五治作用等内容展开,是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的全局性工程。

市域社会治理将各种资源下沉到基层,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还可以及时发现各种风险隐患,是韧性江苏建设的有效抓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重点构建三大体系,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构建上下贯通、高效联动、运转灵活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实现统一指挥、上下一体化贯通;构建简明高效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治理重心下移和基层减负。其次,推进软硬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多发区域的设施投入和设施更新,夯实街道、社区、网格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社会心态建设,整合江苏高校心理机构等各种心理资源力量,建立联动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疏导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再次,借助技术创新支撑市域社会治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运转效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提升预测预警、风险防控的精准度。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