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江苏是经济大省、用能大省,要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多重目标,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
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可有力促进我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实现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从短期看,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从长远看,绿色低碳转型将带来巨大发展新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有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重组整合和优化转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激发经济新动能,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新突破、打造技术创新新高地;有利于我省优势产业更好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合作新契机。
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业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防止碳排放攀高峰。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制造业全行业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制定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交通等重点行业碳中和实施路线图,实施传统产业节能低碳改造升级。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打造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高地,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全面提升资源产出率。
加快完善绿色交通及城乡建设体系。全面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综合应用,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智慧宜居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实施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高速公路使用效率;推进货运铁路建设,完善江海河湖联运体系,打通省干线航道瓶颈。加强新能源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自(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用充电设施为辅的城市充电服务网络和沿高速公路的城际快速充电服务网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发展智能交通,提升运输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合理控制油气消费,“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油品消费达峰、保持天然气消费适度增长。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能,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家级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微电网等融合发展。加大核能安全利用,加快田湾核电7号、8号机组项目建设。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以上。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调控能力。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面向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编制江苏省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对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大支撑;强化高效碳捕集、零碳/负碳排放、变革性能源等领域前沿技术的超前部署,努力在基础理论、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聚焦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江苏优势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低碳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围绕气候变化、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路线预测和专项政策研究。强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项目准入机制,围绕节能“双控”和碳排放控制目标,严格项目能评碳评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行用能预算管理;严控“两高”项目新增能耗,建立健全能耗双控预警机制,加强能评事中事后监管;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用能权交易实施方案,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健全碳排放配额分配和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鼓励引进绿色低碳领域高端人才,推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机制,促进绿色消费。落实节能低碳财税支持政策,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建设。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以及绿色金融工具和政策创新,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鼓励绿色企业通过上市、股权转让、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
大力构造绿色低碳生活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践行“光盘行动”理念,全面推行“限塑令”,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尽量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简化商品包装,减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整洁、舒适、安全、美丽宜居的社区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实施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进一步提升绿色产品在全社会消费中的比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