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历史性转变” 奠定江苏现代化建设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21-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臧建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的新实践,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时代答卷,为十四五时期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速度领先,再到率先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诞生之初,江苏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8.4亿元,人均GDP只有131元。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2亿元,人均GDP增加到430元。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7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12.5%,增速居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紧紧围绕经济强发展目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强劲动力。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7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迈入10万亿元门槛的省份。人均GDP连续12年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7.8%46.5%,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1/8、全球3%左右。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全国超过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纵深协同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高铁、机场、港口、过江通道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省内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比较宽裕,再到追求生活品质的历史性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鲜明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先后作出聚焦富民”“人民生活高质量等重要部署,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富民增收政策,努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达到4.34万元,居全国第五位。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省定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达标,成为东部地区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苏北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20多万苏北农户住上了新房、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4%。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持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围绕八个更要求,深入排查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痛点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教育发展规模、综合实力、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医保市级统筹制度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8岁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程度超过90%

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江苏经济体量大、资源消耗多,生态环境是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早在乡镇企业发展时期,江苏就明确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作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自觉。认真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统筹环保整治和产业升级,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能源体系和空间布局,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确保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1%,水环境国考断面优III类比例达86.5%,主要入江支流和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太湖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总体生态环境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山水林田湖等一体化保护修复顺利实施,全省林木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22.5%提高到24%。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级生态市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居全国前列,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的国土空间布局加快优化,高品质的美丽江苏正在逐步呈现。

社会发展实现了从活力不足到开放进步,再到治理高效、充满生机、文明向上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在大力推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同时,持续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不见面审批成为亮丽名片,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有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治理链条,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立法监督质效持续提升,协商民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众安全感达到98.7%,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显著下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12个设区市、16个县级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超过15%,在全国排名首位。省市县乡村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5%,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时代楷模,时代主旋律昂扬向上,文化文艺创作普遍繁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