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美栖霞山

发布时间:2022-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小锋 邹世奇    

北有香山,南有栖霞山。栖霞山,始因主峰形状似伞而名伞山,后因山上金药举,可以摄生(即养生)又名摄山,最终因秋日里霜叶似火、云蒸霞蔚而得名栖霞山。栖霞山除了景致如画,更是文脉悠长,有史如歌。

登栖霞山,拾级而上,鸟鸣林幽,纱帽峰、品外泉等四十八景散隐于山中林间。放眼望去,万峰红遍、层林尽染,在密林深处蓦然瞥见栖霞寺殿宇森森、挑角飞檐。秦始皇东巡曾在这里渡江北归,临江远眺;晋元帝司马睿从幕府山渡江登岸,在栖霞山附近建立琅琊郡;王导、谢安等皆终老是乡,族葬于幕府山。晋代衣冠、六朝文脉,发端于此。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写下诗文一百一十余篇,并赞其为金陵第一明秀山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史载平原居士明僧绍曾隐居于此,称为栖霞精舍,并请好友智度和尚主持,这就是栖霞寺名称的由来。南朝崇佛,对栖霞寺多加营构,开凿了千佛石窟,使之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翘楚。一千多年来,栖霞寺屡毁屡建,历经沧桑。现制为民国八年重建,1979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修缮。

在寺前,可见牌坊、千禧钟楼、白莲池,山门右侧有明征君碑亭,左侧是赵朴初先生重修栖霞寺记碑亭;在寺中,可以看到弥勒殿、毗卢宝殿、藏经楼、玉佛楼、鉴真纪念馆、宗仰上人纪念堂、多宝阁、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寺后有舍利塔、千佛崖。走进栖霞寺,抚着南唐重建的隋塔,仰望唐高宗留下的碑石,感受岁月在指尖流转,一呼一吸间,触摸着文化的厚重。

寺后的千佛崖依岩石高低造像,远望如蜂房鸽舍。佛像以释迦、阿弥陀佛、弥勒佛为主,间有多宝佛、七佛、思惟菩萨,或五六尊一龛,或十来尊一室,有立有坐,姿态各异。石刻线条刚健洗练、造型大巧若拙,有江南云冈之称。窟间各朝名人题刻数十款,以北宋题刻为最多,最早为梁中大通二年题刻。一座千佛岩,就是一座佛教文化、石刻艺术的圣殿。

栖霞山西麓的甘家巷,坐落着规模宏大的南朝萧梁皇族墓园。这里神道逶迤,石刻精美,碑文神绝。能确认墓主的存世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仅有九处,栖霞就有六处。其中的萧墓石碑仅存一千四百余字,书法结体峻密、意象雄强,是罕见的南朝金石。晚清学者莫友芝在《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中誉之为上承钟王、下开欧薛,近代学者梁启超《碑帖跋》更给以南派代表端推此碑的评价。萧景墓神道石柱上的石辟邪昂首望空、栩栩如生,这便是南京市徽中的辟邪原型,穿越千年时光与我们相遇。

栖霞山绝不只有红叶,六朝以降,文人纷至沓来,陈后主、李绅、李白、刘长卿、皮日休、齐己、王安石、董其昌、袁宏道、施闰章、袁枚、孔尚任、蒋士铨、顾炎武……群星闪耀,留下许多传诵至今的诗文。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出血啼不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美丽词章,妩媚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拼集起来,就是半个金陵。

年年岁岁枫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栖霞山从历史深处走来,今天的我们,将会给未来的栖霞山留下更多珍贵隽永的回忆。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