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博物馆建设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2-03-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向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乡村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充分借助乡村博物馆这一新兴空间来展示、保护和利用。连云港文化底蕴深厚,乡土资源丰富,应把加强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切实发挥其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让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文化主阵地

乡村博物馆是一种新形态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乡村博物馆,将为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认真梳理辖区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系统谋划、统筹规划。

突出一镇一馆,加强系统谋划。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为落实文化惠民与文化民生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指引和遵循。要把乡村博物馆规划建设作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系统谋划。突出原真、原汁、原味、原生态,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以存其真的原则,真正将原貌展示出来。

突出一镇一特,加强统筹规划。乡村博物馆的建设需要尊重与保护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可聘请一流规划设计团队,以县为单位,坚持一镇一个特色,着力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统筹规划全县所有乡村博物馆,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避免千馆一面的发生。

突出一镇一品,加强科学设计。打造一个好的品牌,是为了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要充分挖掘全市文化底蕴,梳理尧帝曾派羲仲在此祭日、商汤名相伊尹结庐于伊芦山下、先哲圣贤孔子曾问官望海于孔望山、秦代方士徐福东渡出海寻找不老之药、吴承恩数游花果山写下不朽巨著《西游记》、李汝珍寓居板浦创作文学奇书《镜花缘》等传统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并用好刘长卿、石曼卿、苏东坡、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吴敬梓、林则徐等文人骚客,唐朝翰林学士吴通玄、吴通微,清代武状元卞庚、水利学家武同举等名人与连云港的渊源及轶事。在乡村博物馆设计过程中,放大名人效应,把乡村品牌打磨得更加精细、更具特色、更有力量。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让乡村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承主渠道

建设乡村博物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要坚持精品意识,高标准建设乡村博物馆,切实发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力量。

一是紧贴百姓生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突出乡土生活体验,服务于当地居民,按照本地居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使乡村风味、民族特色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发挥当地老百姓主观能动性,让其成为参与者、建设者,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博物馆建设、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

二是深挖地方特色。连云港历史悠久,早在四五万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居住,4000多年前已有比较灿烂的文明。春秋时期莒国在此设立盐官并开发港口。秦始皇四次东巡有三次至此,并立石建秦东门。汉武帝在这里分设盐官、铁官。王莽树立界域刻石,明确东海郡和琅琊郡的区划范围。汉唐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发点,是日本遣唐使的重要登陆地。明清时期为重要的淮盐产地,是海赣沭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漕运的重要水道。要进一步彰显本地底蕴优势,深入挖掘本地文化遗产的根源,以及相关的物象和意象。

三是广集馆藏展品。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在遗产收集上,要广开渠道,对有形的文化遗产,以发动村民和社会各界捐助、当地博物馆赞助等形式征集;对无形的乡村文化遗产,可通过多媒体声像设备进行展示和诠释。当然,对市场化运作的乡村博物馆,亦可以通过运作主体进行有价收购、仿品制作等,进一步充实藏品展品。实践中,可通过查阅地方志、历史文献等文史资料,也可以通过寻访本村的民间老艺人、故事篓子等,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收集记录地方传统文化素材,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素材库。

三、坚持高水平运营,让乡村博物馆唱响百姓生活主旋律

始终突出公益性质,积极探索现代化运作模式,推动博物馆高水平运营,切实把乡村博物馆建成展示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平台。

强化运营管理。乡村博物馆建好之后,要成立专业的机构负责运营管理,使其最大化发挥作用。可以在镇街的统一指导下,村集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管理,选聘专兼职技术管理人员;也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委托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运营中,可选聘大学生村官兼职技术管理人员,招募志愿者兼任讲解员,还可从当地有名望的村民中选派热心公益事业、对乡村文化遗产有传承的村民参与管理。

强化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徐福纪念馆、李汝珍纪念馆、留云岭村史馆、上马台革命旧址、董力生故居、刘少奇故居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旧址等现有活动载体的示范作用,探索和本地中小学合作共建校外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和教育,增进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认知。

强化活动策划。通过策划开展一系列活动,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将文化遗产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广大游客,真正实现情感互动,使文化遗产内涵的精神深入人心。大力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名家讲座、市民公开课、出版书籍、媒体宣传、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在挖掘、阐释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构筑文化遗产场景,打造一系列凸显传统性、激发人们情感的文创产品,包括雕像、实景演艺、文创旅游纪念品、节庆活动等,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想象和体验。

强化考核指导。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发展契机、人才支持、产业支撑、生态空间和组织力量。要把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博物馆建设、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政府部门要加快政策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方案等,同时,在土地规划、资本引进、人才吸引、政策宣讲等前期工作方面进行统筹性的安排,将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制定考核标准和管理细则,进一步加大考核指导,组织各乡村博物馆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实施以奖代补等,推动乡村博物馆提高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