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村居环境 扮靓“新时代鱼米之乡”底色

发布时间:2022-03-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邵红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江苏建设。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打造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宜居城市,创建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十四五时期,江苏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对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打造彰显生态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扮靓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生态底色。

以系统思维为引领,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是单项治理,而是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将其纳入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统筹考虑,与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加强乡村基层治理等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高效的人居环境整治体系。2018年以来,江苏全省上下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强化部署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高质量圆满收官,全省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涌现了一批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村庄,催生了一批体现乡村价值、促进农民增收的生态绿色产业,打造了一批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之村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树立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抓好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等,以县域为单位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各项重点任务,建管用并重,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注重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相衔接,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管理,深化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巩固提升已有成效,加快取得新的成效,推动乡村环境面貌和品质不断跃升。

以生态为基底,坚持绿色发展、富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江苏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持续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在显著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深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有效拓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途径,加快修复农业生产生态资源,让美丽生态美丽经济跃升,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新亮点,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网红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电商成为新农活。2021年,全省新增苏北农房改善产业配套项目400个,带动2.44万户搬迁农户就业增收。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走生态富民之路,必须深入践行由环境换取增长环境优化增长转变的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挖掘人居环境改善的多元价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不断拓展乡村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环境美产业旺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生态绿色成为农业农村的鲜明底色,让良好生态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支撑点。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精准施策、长效管护。近年来,全省上下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生活环境改善需求入手,聚焦短板,突出重点,持续发力。连续多年将农村厕所革命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集中收运率超99%300多个乡镇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74.6%,其中苏南地区实现全覆盖;全省村容村貌全域改善,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绿美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户洁村美蔚然成风。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精准施策、分类指导,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确保建设的程度、推进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接受度相适应。重点要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巩固提升,加强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黑臭水体治理等有效衔接,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突出清理死角盲区,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系统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尤其是老旧农房改造改善,对有安全隐患的优先及时改造;坚持长效管护,建立符合实际、得到群众参与支持、能够长效运行的管护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文化为底蕴,坚持培根铸魂、承载乡愁。农村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失去文化,也就失去了底蕴和灵魂。美丽田园乡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江苏广袤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具有时代特质的文化,以及水韵江苏、吴韵汉风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结合地方实际,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塑文化之形,传文化之神,铸文化之魂,为乡村注入乡魂,让乡村留住乡愁。要根据不同村庄类型和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尊重地域特色,保护利用建筑民俗,挖掘乡土文化,完善村民参与和引导机制,激发和提升农民群众文化传递的自觉性,培育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推动乡土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通过文化赋能、添彩、铸魂,让平原农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共建共享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将共建共享贯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始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必须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组织、党员与农民群众心连心,形成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纵深推进的强大合力。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带动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使统筹乡村事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一时的推动长期的,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管共享,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