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众社科” 释放人文红利

发布时间:2022-05-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朱建波 路胜利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社科普及通过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倡导科学思想、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沿阵地。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目标。依托江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持续释放社科红利,提高社会公众人文社科素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社科普及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省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规划》明确要求紧紧围绕社会文明程度高和文化强省三强三高部署,以提升人文社科素养为重点,面向基层打造大众社科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大众社科普及成效凸显

2016年《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促进条例》施行以来,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坚持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资源共享方针,不断提高普及能力、优化普及资源、丰富普及活动,社会知晓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从整体上看,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呈现四个特点。导向作用充分显现。紧扣重大宣传主题开展普及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纳入普及项目选题指南,累计资助基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超过800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省、设区市社科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建立,在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宏观指导、工作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科普及工作协作网络逐步完善。载体平台持续拓展。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立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208个,市级基地425个,实现全省覆盖。江苏社会科学普及微信公众号和人文江苏专题网站,以及南京文都百家言、苏州知苏达理、镇江社科镇有料等网络化平台社会影响持续扩大。普及成效有效提升。每年9月全省联动组织社科普宣传周活动,数千名社科工作者走进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及活动。连续举办五次社会科学主题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全省参与人次累计达800多万。《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小康在身边》等社科普及丛书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大变革,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碰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江苏正在着力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群体的社会科学知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新一代科技与产业快速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媒介形态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信息传播渠道、形式不断拓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坚持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创新社科普及供给路径,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社科普及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不断满足群众对社科普及产品及服务的新需求。

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导向,做实做精大众社科普及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社科普及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聚焦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建设重要部署,团结全省社科界五路大军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面向社会,着力打造大众社科,充分有效释放人文社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知识红利,在普及人文社会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塑社会理性认知,提升人的现代化素质上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做以人民为中心的社科普及。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也是社科普及工作的价值导向。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既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增进民生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社科普及工作要主动响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民生社科为主要切入点,以深入基层一线为主要途径,切实增强社科普及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真正把社科普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做进群众心里。

真正做群众身边的社科普及。群众在哪里,社科普及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发挥好社科联系统联与合的工作优势。通过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社科普及项目资助,引导优质社科普及资源向基层倾斜,组织社科专家进基层、进单位、进社区,开展有针对性普及宣讲、咨询等。推动场馆、公园、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展示社科普及内容,依托各类社科普及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和文化服务场所,开展社科普及服务活动,让社科普及在基层看得见、听得到、用得上。

努力做受群众欢迎的社科普及。社科普及的对象是人民群众,群众需不需要、接不接受、满不满意,是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社科理论具有抽象性、凝练性、概括性的特点,必须借助于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话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浅显、具体和形象地展示。因此,须推动社科普及知识向群众日常生活转化,找到理论知识与群众生活的契合点,结合群众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境、可感事例以及身边故事等,运用生活化语言进行普及,从而引导民众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和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以打造网络平台为依托,持续拓展大众社科普及渠道

精准把握新媒体普及规律。紧扣线上融合,拓展以新媒体为主的线上社科普及空间,积极将线上普及充分融入传统普及经验和形式,策划、组织、制作更多适合线上传播的普及活动和产品,实现线上带动线下、线下引领线上的良性循环。找准分众传播,做细大众社科传播精准投放。通过数据分析,针对不同普及对象需求爱好、习惯性信息获取平台和模式,制作不同的普及内容,打造社科普及破圈活动、产品。

推动数字化融媒体中心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社科普及信息资源共享融媒体中心内容、功能和模式机制,打造全省社科普及融媒体产品聚合平台。对各设区市网络新媒体平台实现全贯通、全覆盖,实现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社科普及活动资源共建共享,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便利、覆盖全面的数字社科普及服务体系。

丰富新媒体社科普及产品供给。推动传统普及模式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提供精准化社科公共服务。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渠道拓展,探索社会科学微讲坛”“漫视频创作,丰富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平台优质资源,提升新媒体普及产品供给水平。积极探索融入江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新机制,鼓励和引导机构、专家入驻新媒体网络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普及部)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