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运河:一水兴城两千年

发布时间:2022-09-0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严 勇    

古盐运河从扬州茱萸湾经过宜陵东行至海陵,绕南城再往东过姜堰、曲塘、海安,最终抵达如皋蟠溪,全长100多公里。流经泰州时,古盐运河被南门高桥一分为二,以桥为界,以西称西运河,计长70里,以东称南运河,计长125里。现在,人们也常用老通扬运河来称之。

古盐运河是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开挖的。刘濞开启这项工程,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跟经济利益有关,即盐运。汉初,盐铁政策是放开的,就是平民百姓也可以贩卖盐铁,政府仅设官收税而已。吴王辖地东邻大海,刘濞认为蒸煮海盐贩卖内陆实乃有大利可图,在高额的海盐利润驱使下,吴国广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到海边来煮盐。很快,海盐大规模产出后,一个问题涌现,就是如何快速运盐到当时的吴国都城扬州。于是,开凿一条连通盐场与扬州的运河,就摆上了吴国的议事日程。开凿一条这么长的河流在当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与人力呢?据史料记载,从西汉高祖十二年至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95年至公元前154年,刘濞一共挖了近半个世纪。也就是从他21岁开始,一直挖到他去世的那一年。相比之下,后世的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前后也只不过花了5年多时间。

意志笃定的刘濞穷其一生挖通了盐运河,巨额的利润也随着盐运河上的船只滚滚而来,他的财富多得数也数不清。枚乘在《上书重谏吴王》中曾论述到: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足可看出刘濞已然是全国首富,竟连天子也比不过。但做个首富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一个更狂野的想法顺势产生了——弄个皇帝当当。

然而,做皇帝跟做生意不太一样。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老话说得好,师必有名,不打非正义之战。史书记载,刘濞在出征前约定,凡能斩获敌大将的人,赏黄金五千斤,封万户食邑;斩敌列将者,赏黄金三千斤,封五千户食邑;斩敌裨将者,赏黄金一千斤,封两千户食邑;斩敌食禄为二千石的官吏者,赏黄金一千斤,封一千户食邑;统统都封为侯。这样的封赏不可谓不丰厚,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以吴王刘濞为首七个诸侯王掀起的七国之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中央政权打败了。兵败被杀、封国废除,刘濞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但他留下的这条浩浩汤汤的盐运河,却一直流淌至今、泽被后世,被后人称为吴王沟

虽说该河名为盐运河,但除运盐功能外,还肩负着运粮的重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濞下令在海陵建粮仓,囤积粮食。《汉书》所载:海陵仓,即为吴王刘濞所建。据考察,该仓位于今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叶甸仓场村中心南侧。海陵仓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光影中,已是元末明初。公元1353年,泰州白驹场的盐民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义,从里下河一直打到江南。他的部下有位将官名叫夏思恭,便在海陵仓设粮站。张士诚失败后,海陵仓被朱元璋给撤了。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因平七国之乱有功,汝南王刘非被转封为江都王,治理原吴国故地。历史总是那样惊人地相似,刘非的继承者刘建也学起了刘濞,与别的诸侯王密约,图谋造反,结果失败自杀身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江都国,改为广陵郡。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又下令设置临淮郡,下辖29县,海陵县就名列其中。

自此,盐运河畔,一座城孕育而生。伴随着南门高桥下的河水潺潺,盐运河赋予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沟通串联、内拓外延的广阔气度。从此海陵城不再局限于海边一隅,它便利的水上交通,让吕岱、张怀、郑板桥这样的俊杰走了出去,从而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史书中留下了名字。

隋代,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沟通串联起古盐运河,海陵搭上了水上高速。唐代开元元年,于海陵县设置海陵监。海陵监,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海陵监所产之盐,被称为吴盐吴盐胜雪,让海陵的盐味里渗入一种艺术的味道。一时间,海陵的文化、经济、宗教全面起步,海陵成为当之无愧的淮海名区

北宋,距海陵监的设立已有几百年历史,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由初步崛起走向繁荣富庶,并由此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盐官文化现象。这其中既包括名臣名宦,也包括他们的名篇佳作,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散落在广袤的苏中平原上,如一面面穿透时空的镜子,折射出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海防工程捍海堰,横亘蜿蜒在黄海之滨,成为一个时代最庄严的丰碑;胡瑗开创的苏湖教法,改变了整个北宋的教育面貌;泰州五相”“五贤的相继出现,更是成为文昌北宋最好的诠释。

明代,盐运河畔,走出了一位平民哲学家——王艮,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泰州学派,冲破了传统儒学的层层束缚而问世。黄宗羲曾评价说: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袁承业的《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记载了王艮至其五传弟子中,有籍贯可考的达487人,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仅载入《明史》的,就达20多人。泰州学派逐渐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大学派。

清代,泰州盐业高度发达,盐运河畔涌现出大量与盐文化相关的历史建筑。清代两淮盐运使署两度设于泰州,使泰州在两淮盐业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泰州分司所属11处盐场产盐量稳超两淮总产量之半。盐浦、泰坝的设立改变了泰州盐业运营和税务征缴的格局。高凤翰建成泰坝监掣署衙,林则徐设立税务告示碑,是清代盐政管理中的重要篇章。在盐业拉动下的泰州,商贾云集,商业发达,坡子街、滕坝街、税务街演绎着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的兴旺画卷。

古盐运河浩浩汤汤,流淌两千多年,河畔城市,因之而立,因之而兴。散落在海陵大地上的古盐运文化遗迹,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后,依旧磨不灭曾经的辉煌。

(作者单位:泰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