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更是归心

发布时间:2022-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砳 之    

今年国庆假期,响应就地过节的号召,放下行囊,书与电影成为最好的陪伴。机缘巧合下,选择的电影与书描写的都是一段归途,一个是刚上映的电影《万里归途》,另一个则是入围2021年度中国好书获奖名单的《向北方》。二者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前者是由2011年利比亚撤侨事件改编创作的电影;后者则是依据重要文献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全景式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进步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响应党的五一口号,由香港前往北方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非凡过程。虽然是相隔60多年的两件事,但却殊途同归:一场震撼世界的中国式撤侨,于战乱中支撑起同胞回家的信念与希望,是祖国给予国人的自信和底气,这也正是60多年前,一群人历经波澜、置生死于度外也要毅然北上的原因,为了一件大事”——建立新中国。

只有真实,才能讲好人的故事

基于真实史料这一命题要求,给创作者提出了的深度和严肃性的高度要求。

《万里归途》通过鲜明的群像性格表达,高度还原了战火中异国撤侨的艰辛与坚韧。数步数的胖工人、打伞遮阳的豹纹阿姨、另寻出路的工友,更不要说被网友评为最圈粉的配角,坚守岗位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边境官哈桑。剧中每个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很细腻、很真实,他们的所思所想贴合普通人日常的感受,在极端情境中超越了自己的恐惧和极限。即便是没有姓名的小角色,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不仅要归功于演员的表演,更源于过硬的剧本。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画面、塑造合理且不突兀的人物形象,创作团队翻阅了大量的撤侨报告文学。该剧第一编剧秦海燕借用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之法来阐释如何在取材真实故事基础上进行戏剧化处理。

如果说,电影需要在真实与类型之间拿捏尺度、寻找平衡,那《向北方》作为一部非虚构纪实作品,则是力求通过系统、深入、细致的回顾,用翔实史料来深度还原历史。由于当时护送任务的高度机密,绝大多数当事人并没有留下翔实的记录,《向北方》的作者李红梅、刘仰东,通过参考和梳理北上者、北上行动的组织者或工作人员、当事人亲朋故旧撰写的日记或回忆录,以及基于史料的合理推测,对史料进一步整理、爬梳、分析、考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还原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其中,该书用足笔墨记录下数次北上航行中北上者济济一堂、且行且歌的故事,不仅展现出北上者对中国前途曙光绽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让不同民主人士的性格特征、政治倾向、职业习惯,以及形象跃然纸上。如 阿尔丹号上乘客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社会名流,如李济深、茅盾,他们以忆往为主题的杂谈活动,几乎贯穿航行始终。北上人数最多的宝通号,由于文化界人士居多,大家各显身手、极为热闹,短短七天航行,三联书店的郑树慧自刻蜡纸办起了《宝通报》,经济学家狄超白讲解起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小提琴家黎国荃、诗人臧克家、导演史东山更是船上举办的多场晚会的表演主力,演员张瑞芳甚至在船上学会了跳秧歌、学唱了《白毛女》等解放区歌曲。

西装战士,不变的护送使命

125个人,我们没有枪,带回来了!《万里归途》最后彩蛋里的一段父子对话,当身为外交官的儿子透出略带骄傲的表情时,我想,观众与影片中的父亲一样,在为眼前的这位年轻的外交官而心疼并自豪,心疼于成长中历经的磨砺,自豪于外交官的职业神圣。影片中,他们临机应变又坚持原则,他们据理力争又同理共情,他们赤手空拳,穿越战火和荒漠,带领同胞踏上一条险象环生的回家之路。现实中,我们的外交官在很多时刻,在危机与战火中,在异国他乡,化身为不拿武器仅靠沟通交涉解决重大紧急问题、救助同胞的西装战士

在《向北方》里也有这样一群西装战士1948年,中央指示潘汉年、夏衍、连贯、许涤新、饶彰风组成五人小组负责北上护送任务。据夏衍回忆,当时我党香港分局以及《群众》周刊、《华商报》等搞文艺、跑新闻、管经济的同志,也调来当旅馆经理、码头接送人员和勤杂人员,组成秘密工作班子,负责执行具体的接送任务。他们乔装打扮,如扮作商人、经理、旅客……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潘汉年同志,经常西装革履出入上流社会活动场所开展地下工作,甚至得了小开外号。为做到党中央下达的万无一失要求,这群西装战士不仅细致规划航线、确保安全,更视保密为保胜利的核心。据与母亲同行北上的周海婴回忆:前天才碰过面、聚过餐的友人,直到上船前集合,才知道是同路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这群西服战士秘密、安全地护送20多批民主人士从香港乘船北上,其中,至少有177北上者参与了1949921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归途尽头,吾心安处是家国

《万里归途》中有一幕很经典的航拍画面,茫茫沙漠中,上百个受困同胞在跋涉,他们排着队,步伐疲惫却不迟疑,面容憔悴却眼神坚定,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战胜残酷、未知、忐忑、艰辛?是回家的信念,更是祖国会带我们回家的信任。纵使归途漫漫又荆棘遍布,但只要有勇气、有信念,血肉之躯亦能披荆斩棘,而这份奇迹的源头便是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新中国,也正是60多年前《向北方》中的北上者成行的初衷与憧憬。

当时,港英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对国共两党采取两面政策,二战后香港成为了第三种地带,一时间,集中了国内多个民主党派总部和主要领导人。但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局势大好,资本主义阵营担心远东利益受损,对民主力量加强管制,严重干扰民主人士响应党的五一口号北上参与新中国建立的行动。1949917日,杨杰将军启程前夕在港居所被暗杀,震惊全国,成为唯一加黑框的新中国政协代表。《向北方》在史料中寻找线索,真实还原了一幕幕摆脱盯梢金蝉脱壳的谍影重重和北上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但这群见证中国革命几十年沧桑风雨的北上者,怀揣着筹备新政协、建设新中国的使命,冒着重重危险航向解放区、走向光明,迎接个人政治生命与祖国命运的新生机,绘就了一幅新中国建立之初涓泉归海、天下归心的生动画卷。

1949年元旦,身在阿尔丹号上的李济深在赠茅盾的新年献词中写下:同舟共济。一心一意。为了一件大事。为着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康乐的新中国的大事。如今,憧憬和向往已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