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晓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在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深刻理解五新重要论述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这是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总体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江苏不仅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走好先手棋,还要扎根现实探索江苏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下好关键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6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居各省(自治区)之首,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1降低至2021年的2.161。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进度率先质量领先两个维度来诠释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进度率先要求江苏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进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科学谋划,先行先试,针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内涵和路径推出更多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成果;质量领先则要求江苏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系中,在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参照系中,在强富美高的框架内立足省情特点,锚定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保持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勇气和锐气。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新作为的战略要求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与势的战略自信,彰显勇毅前行的强大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对江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定位做出明确要求。江苏是国内产业循环的重要联结点和发起点,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4.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8%,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400亿元,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从外循环的状况看,江苏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34598.2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21年的52130.6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规模占全国的13.3%,占长三角的37%10年来累计吸收外资超240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8%,利用外资规模长期稳居全国第一。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示新担当新作为,江苏充分发挥制造业发达、区域配套强、开放度高的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升对全球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聚焦产业优势,形成两链融合的生态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江苏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要求,形成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横向错位融合、纵向分工协作。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智能电网、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合作中注重稳住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集聚优质外资,优化境外招商资源配置,瞄准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精准招引,强链补链。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将各自基础优势转化为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构建双向开放大通道。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保障

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江苏持续推进民生实事,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2021年,江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8.4%,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超过90%的义务教育学校高于国家的省定办学要求。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实现了以设区市为单位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建立了低收入人口的长效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苏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高质量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百姓满意的民生答卷更有厚度。一是统筹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生活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注重均等化,由政府承担主责,在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服务差距;非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普惠化,围绕托育、养老、教育、医疗等供需矛盾突出领域,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逐步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生活服务聚焦品质化,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美好生活需求。二是增加公共支出规模,健全按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的流动人口数量为2366.38万人,庞大的群体在居住地享受的公共服务与本地居民还存在差异。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逐步把一些常住人口尤其是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范围,推动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三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推动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农村、基层和特困群体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将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的流转收益置换成城镇同等水平的社保,将失业人员、残障人士、失能老人、困境儿童等作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点对象,实施动态监测,织密民生保障网。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