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 实现立德树人

发布时间:2023-0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 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抓手。今年7月,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常州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构建大体系、打造大平台、建好大课堂等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创新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体系

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体系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障。常州大学通过建好大师资、构建大机制、汇聚大资源,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逐步构建起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思政建设常大实践

建好大师资,筑牢大思政课发展根基。常州大学强化多主体参与,凝聚育人合力,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头,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同时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功能,吸纳党政干部、学术专家、企业家、优秀校友等加入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参与指导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构建大机制,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出台《常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统筹加强大思政课实践环节的顶层设计。从课程资源、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开展综合改革,落实学校思政课程改革方案,构建综合性、开放性、社会性的实践课程体系。把思政课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校本科生教学计划,建构课内专题式理论教学+课外在线交互式学习+校外融入式社会实践的思政理论模块化教学法,不断提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汇聚大资源,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元素。依托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成立常州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盟,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建设思政育人主题的文化墙,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用图片、文字、绘画等形式在墙面呈现,营造时时都是思政课、处处都有思政味的氛围。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条通道,促进校内第一、第二课堂和社会资源协同联动,让学生走进思政课堂、走进实践基地、走进社会基层,感受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本到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景式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场景。

高质量打造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平台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常州大学把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充分利用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等,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寻求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打造具有常大特色的红色思政育人模式。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提升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度。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开展红色五月 铸魂育人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百家馆校革命文物周周讲、主题报告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开展红色电影进校园、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红色经典阅读等活动,最大程度地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政课堂。

创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让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育人。把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作为日常思政教育课堂,充分挖掘常州三杰等红色资源,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红色体验主题党日、团日活动。运用沉浸式巨幕影片、线上虚拟展馆720°漫游等多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为师生提供互动式、情景式红色教育思政课。

打造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发挥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辐射带动效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成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创建存有全国800多家场馆资料的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编纂大学生红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组建常州市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联盟,提升学校思政育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全国高校发出红色文化传播的常大声音。

高水平建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课堂

实践活动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常州大学探索出思政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训、社会实践协同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拓展思政教学的深度。

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出发,对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和平台打造进行统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学校的体制机制、双创课程、双创平台、双创竞赛四位一体全链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常州大学先后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

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实训同向同行。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实践教学元素融入专业实训中,把实验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社会应用实践有机结合,形成集实验教学、实习和实训、课程设计(小设计、小论文)、毕业环节、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效交互。推进社会实践的标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多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社会实践融入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中,形成暑期专项实践与学期日常实践相结合的全过程实践常态机制,把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贯穿学期始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社会实践学时与第二课堂学分挂钩,实现学生实践过程与学分考核相结合。每年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建近四百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实践、发展成就观察等活动。

(作者系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