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部校共建”行动绘就“名城名校”共同愿景

发布时间:2023-03-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志良    

推动高校与地方开展共建共融,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常州市委宣传部充分发挥党委部门的独特优势,推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与在常高校开展部校共建,以名城孕育名校,以名校成就名城,共同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赋能助力。

一、理论引领、思政一体,开辟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常州紧紧围绕为党育人的使命任务,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推动理论共学共讲。成立全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盟、建立中心组联学机制,推动部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委宣讲团深入高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实现在常高校宣讲全覆盖;遴选高校理论专家、青年教师、学生骨干,组建在常高校宣讲团常小燕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七进宣讲200余场,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校地高质量发展。推动思政一体建设。依托在常高校党建联盟,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论坛,创新推出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7机制,打通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打造一批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有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思政金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校地协同育人。组织锡剧《烛光在前》、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等文艺精品开展高校巡演,组建在常高校志愿服务队,组织高校师生参与文明劝导、文明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讲堂进高校活动,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常高校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马小坤、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赵景等优秀典型。

二、知行合一、共建共享,构建联动育才新机制。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当前,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极大改变了舆论生态、文化业态、传播形态,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委宣传部紧扣时代需求,推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与在常高校深入融合,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发展、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共建育才机制。围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加快构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定期邀请高校媒体工作人员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青年教师参与大型新闻行动,参与新闻产品的创作和互动,提供实战、实训机会,提升实践能力。联合高校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动向、毕业生素质要求等开展课题研究,为政府、媒体、高校三方联动提供决策参考。共建培育载体。推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与在常高校共建人才培育载体,先后协助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常高校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纺织科技文化馆、非遗大师馆,创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聘请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客座教授20多人,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口述史影像制作、美育理论研究等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载体和平台。共建人才队伍。统筹文化人才、媒体人才、网信人才的建设,与在常高校共同建立全市文化人才信息库,将600多名高校教师纳入信息库,同等享受培训、项目资助等待遇。加大各类文化人才项目资助力度,积极推动高校教师参与紫金文化英才、优青申报,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后备梯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青蓝相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互融互促、产教融合,激发服务发展新动能。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作为崇文重教的江南名城,常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常州市委宣传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动在常高校融入地方,为城市发展增值赋能强化智库建设。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苏南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吴智库、在常高校服务532发展战略智库等,组织开展两湖创新区建设、新能源之都建设等专题研讨会,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大国工匠常州现象等课题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强化产教融合。立足常州实业立市特点,积极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引导高校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应用性和实用性研究。目前,8所高职院校、5所本科高校均设置新能源专业,相关专业学生超1.4万人;常州工学院工科专业设置实现与常州产业100%对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恒立液压、曼恩机械等16家企业共同实施一班一名企计划,毕业生80%留常工作,企业满意度超90%强化人才集聚。围绕打造青年之城、未来之城,以青春留常为主题,举办文创网信企业在常高校线上招聘会,组织39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969个,吸引4.2万人次参与;举办在常高校师生文艺作品联展,发现常州之美系列摄影、征文、文创设计等比赛,吸引更多学子扎根常州、圆梦常州,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稳中有升。

四、六高六联、双向赋能,打造部校共建新模式。高校既是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常州在成立全省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共建内容、拓展共建内涵,逐步形成了高水平理论联学、高效率传播联动、高起点文明联创、高标准文化联享、高质量人才联育、高站位阵地联建六高六联共建模式。建立共建常态机制。将宣传文化系统单位和在常高校全部纳入共建范畴,建立全面化、项目化、常态化、多元化共建模式,结合城市发展和高校建设需求,每年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征集等方式发布一批重点共建项目,实现地方所需高校所能有效衔接、双向奔赴,推动校地之间、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加深合作交流,在常高校在同类院校排名中不断攀升。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在招生季,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在常高校巡礼集中新闻报道行动,全面展示在常高校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来常高校新生数量逐年上升。邀请在常高校留学生、外教参加我爱常州境外友人沙龙、我带留学生看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感知中国——走进常州红色文化等系列活动,积极向外推介常州、推介中国。建立阵地共管机制。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常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常高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分析研判、排查风险隐患。组织在常高校开展网络舆情处置、网络安全等实务性培训班,开展网络举报处置辟谣宣传进校园活动,遴选学生骨干成立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共同守护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在常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持续保持积极健康态势。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