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

发布时间:2023-03-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周志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保持昂扬状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充分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全领域的伟大革命,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现代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因此,要继续保持昂扬状态,主动应对前进道路上随时可能升级的外部打压遏制和考验,坚持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并把推进改革开放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发挥好深化改革的突破作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和环节,以系统思维、精准路径、创新实践,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产业发展机制、民生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挥好扩大开放的引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高标准全球经贸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久活力

江苏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及其它各方面体制改革,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协同构建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加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素保障。二是加快培育高效内需体系。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放宽市场准入,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推进一批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项目,优化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完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产品服务标准和消费信用体系,规范消费市场秩序,释放消费新空间。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建立消费投诉公示与经营者信用评价关联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建立战略产品牵引、重大任务带动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激励机制,强化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有效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四是建立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体制机制。健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法规,构建激励约束并重的现代环境治理机制,实施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探索建立根据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确定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横向生态补偿额度的体制机制。五是建立共同富裕发展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深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高水平开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鲜明优势

坚持以制度型开放引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引力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不断增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优势。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照制度型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加快建立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制环境。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平台在规则变革和制度优化中的先试先行作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贸易规则和规制、投资规则和规制、生产中的管理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对接与协调,有效促进与世界经济安全有序融合。二是打造安全稳定国际循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江苏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势。继续深耕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推动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和数字贸易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创新中心、运营中心,扩大技术引进空间。加快融入区域循环,积极参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开展经济合作,扩大与东盟等市场合作,适度转移相关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三是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层级。围绕江苏重点产业集群,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增强产业链完整性、植根性和抗压韧性。支持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配套需求、高端化发展需求,加快融入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推动由产业链被整合者整合者转变。四是集聚全球先进创新要素。进一步强化对全球高端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的引入力度,扩大稀缺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核心资源的进口。支持国际创新合作重要载体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全球最新技术及应用成果在江苏落地。构建全球创新资源合作新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开放的产品建构和国际间创新互动模式集成各类先进技术资源,主动引领全球创新链发展。五是营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加快生产要素双向流通速度。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城市能级,优化海外人才工作和创业绿色通道,加快国际社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