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发布时间:2023-05-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珊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纵观古今,粮食安全都是事关国运民生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新征程,粮食安全不仅对量提出要求,还要更多维度、更多层次地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守牢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做好的重要任务。

管仲的秘密武器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自古以来粮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务。春秋时期,楚国与齐国互不相容,齐桓公想要举兵伐楚,奈何楚国军事实力十分强大。齐桓公为此伤透脑筋,只得向管仲请教应对之策。管仲提出买鹿的妙招,派人到楚国去买鹿,并且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楚成王和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认为齐桓公玩物丧志。这时,管仲又命人把鹿价提高到40枚铜币(可以买数千斤粮食)一头,故意放出话来:谁能搞来20头活鹿,赐黄金百斤;弄来200头,赏黄金千斤。楚人见状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军队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逮鹿去了。期间,管仲却悄悄派人在两国民间大量收购并囤积粮食。一年之后,楚国铜币堆积成山,但耕地撂荒,无人耕种,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可买。管仲发出号令,封锁边境,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这样一来,楚国米价飞涨,楚王四处买米都被截断,楚军人黄马瘦,战斗力大损,等到正式宣战,楚王不得不认输讲和。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粮食安全乃国之基础,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时刻不能放松。2600多年前的管仲深谙此道,所以他紧抓粮食生产,将粮食作为重要的秘密武器,一击致命。时至今日,粮食安全仍然关乎国家命运,需要保护耕地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真正做到藏粮于地,牢牢守住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借谷证连民心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南湖革命纪念馆中,有两张泛黄毛边的借谷证,纸面上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干谷伍拾斤等字样,签发者为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这正是红军向群众借粮的凭据。粮食部长为何要向人民借粮?这其中,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342月,中央苏区红军正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战争失利,中央根据地范围日渐缩小,国民党军队更是对苏区实行了严格的经济封锁,再加上正值青黄不接,粮食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粮食就是生命,没有粮食,如何能打胜仗?当时的困境,令粮食部的干部们深感为难。为了保证苏区红军的供给,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决定向群众借谷24万担。时任中央苏区粮食部长的陈潭秋临危受命,极富创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是开源。陈潭秋积极印发借谷证,广泛向群众征粮储存。苏区人民被他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不到半年时间,任务便顺利完成。再者是节流。陈潭秋大力推行节粮运动,要求群众多种杂粮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不仅如此,他还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收集粮食总结》一文,倡议群众以个人为单位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陈潭秋以身作则、带头节粮,同时也向各机关部门发出节粮挑战书。在他强有力的呼吁下,苏区军民主动响应节粮号召,掀起节约粮食的热潮。

193410月,中央红军准备长征,中央指示陈潭秋为即将开拔的部队准备57天的粮食。当时,苏区缺乏大的粮仓,运输条件很差,要在短短的几天里筹集到几十万斤的稻谷再碾成米,是极其困难的。面对困难,陈潭秋从容不迫,统一筹措,号召大家上下齐动手、军民齐努力、老幼皆上阵,最终顺利完成了红军长征前的粮食筹备任务。工作伊始他便提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解决红军长征要携带的粮食,同时,也要给留下的部队准备好粮食,还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在他的统筹安排和部署下,征粮工作既满足了部队的需求,又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展现了浓浓的鱼水关系。

事实证明,小小饭碗,盛着民意,连着民心。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居民吃得安全,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守护粮食安全,不仅要保红线,还要懂民心,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确保人民群众仓廪实 衣食足

金种子的技术较量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楼里的这句标语,默默影响着一位在此从事水稻育种技术研究的年轻人。他叫王克剑,198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团队的首席科学家。王克剑和他的团队使杂交水稻的自留种从不可能变成理论可能,攻克了01的世界级种子难题

大学期间的一次实习经历,让王克剑了解到遗传学研究的妙趣,同时也认识到我国农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仍非常落后,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在田间走访调研中,农户们向他投诉最多的,就是杂交作物的育种问题——杂交水稻的优良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农民不得不每年购买昂贵的杂交种子。理论上讲,通过克隆种子进行无性繁殖,永久固定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才能大幅降低制种成本,也就能减轻农户负担。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并非不可行,王克剑决定奋力一试。

实验室内的测试数据看似完美,一到田间就状况频出。项目攻坚期间,王克剑带领团队成员在稻田和实验室交替试验,在经历多次失败、反复总结之后,终于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王克剑的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获得杂交水稻克隆种子的成果,迈出了01的关键一步。20231月,王克剑团队在杂交稻的无融合生殖研究中再次取得新进展,得到了结实率几乎不受影响的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植株,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也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可以说,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加强深层创新、突破技术壁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水平是保障未来我国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助力粮食安全,要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坚持藏粮于技,让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王昆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