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3-07-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亚男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占比较大、传播信息较为活跃的群体。网络空间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环境,而众口发声、众说纷纭的复杂网络舆论生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会造成巨大影响,这就对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互联网+教育的智能时代,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平等、共享等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环境和效果也悄然发生变化,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权威依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转换身份,树立平等对话的观念,与时俱进地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对平等对话式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教师要从课堂权威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善于通过丰富的网络主流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

克服本领恐慌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避免陷入本领恐慌的困境。在教育数字化日益推进的时代,教育资源已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共享,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网络知识储备,才能与新生代00大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教师通过关注热点网络舆情,了解收集热点事件素材,及时发现那些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加强自身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引导能力。

提高媒介素养。学生生活在一个日益信息化的世界,对于接收的各类媒介信息,在辨别真假、判断是非和区别利害的能力上尚且薄弱,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正确的认知和观点,甚至形成错误的舆论场。近年来,由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舆情事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教师应把媒介素养的培养列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适应信息化社会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媒介信息批判能力,积极抵制不良网络舆情,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避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伴随网络技术勃兴而出现的网络舆情,作为民众对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表达,反映着社会的整体观念,其中真实和虚假并存、复杂和偏差相随、交互和传播共存,不仅挑战着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给教学内容带来了严峻挑战。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性,致使其在教育内容上不免枯燥乏味。教师不仅需要关注热点网络舆情,还要充分利用生动具体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舆情素材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选用网络舆情素材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舆情作为社会民意和情绪的反映,其中正面、积极、先进的和负面、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同时并存。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学生对一些负面舆情或者舆情的负面方面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网络舆情素材时要有所侧重,结合教学专题和知识点选择恰当的素材拓展教学资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学生之间的疏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舆情分析能力,并规范其网络行为。

活用网络舆情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任何舆情或思潮都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都产生于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养成关注各种网络舆情的习惯,善于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在教学专题、教材内容与舆情信息的敏感点中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之处。在选用网络舆情素材时,努力做到选择精确、分析透彻、落实到位,重点在于回应和解答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舆情素材背后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剖析中厘清相应的知识点,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当前,参与网络舆论是大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主要方式,他们在网络上灌水发帖、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等,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都能在网络舆论里找到注脚。但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又使错误思潮披着各种虚假时尚的外衣悄然流行,甚至打着揭露真相的幌子极大地吸引青年学生的目光,加之一些网络推手的有意引导,极易使公共意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实时反馈,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舆情技术手段,持续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汇集了不同参与主体对社会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呈现出形态多样、目的各异的状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学校要基于网络舆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哨阵地,选择合适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成立教师网络舆情工作室,进行舆情信息的监测、预警和研判,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并将其与实际教育内容相结合。建立网络舆情工作室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信息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在研析网络舆情事件中构建与学生的对话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正确发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热点网络舆情设置教学情境。教师以网络舆情工作室为平台积累大量的热点网络舆情素材,再根据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关注的热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将灌输式的理论内容转换为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在上课前设置好学生需要去查阅的资料和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热点网络舆情事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交流与讨论;在下课后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观点和看法展开评论,如此便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二次碰撞,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灵活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冷 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