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创新中绘就“十里”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3-08-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韩 波    

大运河天宁段从天宁城区中心穿城而过,是常州历史人文底蕴最为深厚的核心区段。近年来,天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度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遵循整合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同步的方针,把大运河文化带天宁段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充分融合,着力打造古今交融、源远流长的十里运河文化带。

以文铸魂,打造高品位的历史风貌带

让历史建筑着留下来,让文化基因高品质传下来。天宁区充分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突出特色发展,建好重点工程,积极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环境。科学规划引领,主动谋划《天宁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天宁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颁布《焦溪古镇保护条例》,完成重点院落修缮和历史街巷保护提升,完成近100万字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焦溪古镇》丛书编撰工作,焦溪古镇申遗文本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文本融合工作进入新阶段。编制《江苏常州寺墩遗址保护规划(2019-2030)》,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作,寺墩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将适时开展遗址公园建设,再现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悉心保护传承,系统谋划前后北岸、南港片区整体改造,加快推进半园、意园等修复工程。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二期全面开放,形成了青果巷文化记忆馆、史良故居、周有光图书馆等主要展馆和众多文化遗迹标识在内的1+7+N名士博物馆群落。张太雷旧居、恽代英住地、常州红馆等一批重要革命红色遗址、遗迹完成修缮、对外开放,名人故居、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形成了一条彰显千年运河繁华盛景、独特魅力的文化景观长廊。唤醒城市记忆,深入实施运河+战略,注重吴文化、名人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的有机融合,纵深推进塔寺园一体化、东坡文化休闲带建设,着力将天宁打造成为传承运河文化的标杆城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和展演展示,建成大运河天宁段文化遗产数据库,梳篦、留青竹刻、虎头鞋等一批非遗成为大运河文化新名片,留青竹刻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以文化人,打造高水平的文化风情带

大运河是天宁文化传承的真实脉络,延续了千年中华文明与辉煌历史。近年来,天宁区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坚持面向大众、面向民间、面向基层,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文化研创,积极开展新时代颂等文艺创作采风行动,组织作家、艺术家、美术家等深入大运河天宁段,以散文、长诗、雕塑等形式反映大运河天宁段风采,先后编创广播剧《醉梨花》,歌曲《运河放歌》《红绸如诉》,图书《好风过郑陆》《美丽中轴》等一批代表当代运河文明水平的文艺精品,歌曲《红绸如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擦亮运河名片,深化开展周有光文化季”“赵元任艺术节等系列活动,联动承办首届高晓声文学奖,苏东坡、周有光、赵元任、高晓声等名人文化与运河文化实现深度融合。举办塑说大运河(中国·常州)全国雕塑艺术大赛作品展、国际短视频传播大赛,第十七届中国杜鹃花展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相关视频报道在国内外获得近10亿人次观看和点赞,在全世界传播运河文化、讲好天宁故事。建强载体平台,深化打造省级公益阅读品牌青果思享会,邀请南京博物院理事长龚良、中运博馆长郑晶等专家教授分享运河故事,打造天宁专属的文化下午茶品牌。常态化推进文艺志愿服务,优选20支群众文艺团队开展优秀节目惠民巡演,通过运河戏台讲堂等形式打造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平台载体,每年开展群文活动200余场。

以文兴业,打造高效益的经济集聚带

大运河是常州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曾用11中国第一开时代先河。近年来,天宁区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把运河文化内化到产业形态中去,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深化文旅融合,积极谋划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布局,开展运河畔天宁文化旅游节、越夜悦天宁夜生活节等活动,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创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青果巷、天宁寺、常州三杰纪念馆、红梅公园等地入选江苏运河百景优化产业结构,按照运河文化长廊、百年工业遗韵保护主题,在织补修缮大成一厂、二厂、三厂等纺织工业遗存的同时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中华纺织博览园、南城角·牡丹里等系列文创空间,引进常州首店首牌项目20余个;古运河沿线的唯一影视培训基地项目乔司影视落户杜鹃花小镇,将利用小镇10平方公里人文+产业的全域特色景观和城景交融的生态环境进行影视拍摄与制作。培育新型业态,承办江苏·常州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全球游戏运营交易大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融合新业态,江苏常州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交付使用,先后集聚优质网络游戏企业40余家。拓展黄天荡、丰北老街、查家湾美丽乡村等地农业功能,省重大项目舜山康养小镇持续推进,将依托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

以文增绿,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天宁区坚持水、岸、城一体推进的思路,追求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精雕水乡廊道,坚持水治理与新发展有机结合,采用活水循环、生态修复、文化注入等手段,将龙游河水环境整治与桥梁文化紧密结合,将舜河疏浚与季子文化紧密结合,再现江南水乡旖旎。全长约14.7公里的环岛路全面建成,实现了雕庄段运河沿线从工业锈带运河秀带的华丽转身,相关做法连续三年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细琢文化景观,将名人文化、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入沿河生态景观,打造青龙潭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成水韵绿城、蔷薇公园等便民口袋公园40余处;菱溪公园五园汇秀即将上新,再现归乐园、石园、洛原草堂、寄园、菱溪草堂5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私家园林风貌,成为传承水乡历史、展示运河文化的重要滨水空间。拓展文化内涵,积极布点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突出打造以水杉文化为主题的翠竹公园,以杜鹃花文化为主题的凤凰公园,联动红梅公园、紫荆公园等主题公园,形成一片多点的休闲文化空间。突出全域贯通,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各大景区、特色村镇、文化产业园区等旅游项目与大运河的有效衔接。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天宁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