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改革春潮踏浪前行

发布时间:2024-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华华    

  追求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费孝通先生在《中国城镇化道路》一书中写道:一个地区有自己独特的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有历史传统的。太湖明珠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重工恤商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改变了原来比较单一和城乡分割的产业结构。顺应时代发展,无锡积极探索,把素有地下工厂之称的社队企业推到了历史前沿,促进了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迭代发展。第一批亿元乡”“第一批亿元村等先后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演绎出家喻户晓的发展传奇。

  抢抓“致富先机”异军突起

  小桥流水、河湖交错,生态宜居、古镇闻名,绘就了无锡婉约秀美的动人画卷。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浩荡,无锡抢占改革开放先机,经济社会活力涌动,乡镇企业烂漫山花,到处开放,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原是社队企业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队改为村,社队企业本应改为乡村企业,但考虑到小集镇发展,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无锡人何以抢抓改革开放之致富先机而大规模创办乡镇企业呢?可以说,强烈的致富需求是其根本动力,也是无锡人敢于无中生有、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把乡镇企业推向历史前台的重要原因。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之道,反映着他们善用自己所在地的有利条件来谋取幸福的生活智慧。作为江南文明、吴文化重要发源地的无锡,除宜兴地域较为宽阔外,江阴、锡山、惠山、新吴等地,都存在人多地少”“靠农可吃饱、难致富的问题,甚至局部存在土地低洼、粮食生产上不去、老百姓生活困难等情状。对于无锡而言,无农不稳是现实,无工不富则是改革谋出路的关键。兴工办企是无锡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无锡实现改革先富起来的重要路径。事实上,当时无锡人想尽办法来发展农村工业,也面临着四无的尴尬:无原材料、无市场、无技术、无资金。破局四无问题的核心便是无锡人敢于吃苦和创新的精神。

  江阴新桥镇第三毛纺织厂,原本是为村民谋致富的乡镇企业,但因为经营不善,濒临倒闭,被迫转让。1988年,海澜集团的创始人周建平以经营照相馆挣的钱承包了该厂,起步之初只有18名员工。周建平对做毛纺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承包乡镇企业后,他依据市场观测,对三毛厂生产粗纺产品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打造自己的服饰品牌,由原初的粗纺产品到精纺产品再到模仿国际品牌,成为国内品牌。海澜集团成功的背后,有许多无锡乡镇企业兴起的共同特性,正是无锡人强烈的致富追求,促使他们敢于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一段时期内,江阴钢绳厂、江南模具、澄星集团等乡镇企业先后成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奠定了无锡的产业基础。

  依靠“股份改革”松绑纾困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竞争,而竞争就意味着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会面临优胜劣汰。无锡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多年黄金期后,迎来了第一次困境20世纪9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优势逐渐减弱,乡镇企业一方面没有国营企业的资金和规模,另一方面也没有私营企业的灵活和勇猛。整体上,无锡乡镇企业陷入资金少、技术突破无门、人员臃肿、话语权小、理念陈旧等现实困境。无锡早期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想到的出路就是向市场活力较足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学习,因为不可能让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又回到国企的路子上,乡镇企业的股份改革在当时就显得迫在眉睫。

  乡镇企业进行民营化股份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选择。19902月,宜兴市范道乡准备筹建一个经济开发区,时任乡党委书记张伯宏找到了当时正在做电线生意的蒋锡培,提出让他在开发区办厂的想法。经过一番考虑后,蒋锡培筹集资金180万元,征了3亩地,在范道开发区创办了乡镇企业范道电工塑料厂,也就是今天电线电缆产销位居全国第一的远东控股集团的前身。成立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462万元,第二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销售额惊人地实现了5000万元,一家中型企业的规模初步显现。但很快,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弊端就暴露了出来,而股份制改革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企业更好发展,蒋锡培说尽千言万语,对员工做了大量宣传和思想工作,终于在1995年初将企业成功改制,把乡办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出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融资需求,蒋锡培采取定额认购和自愿认购的方式,成功募集了1350万元内部员工股以及100万元集体股,到1996年,内部员工股增资扩股到4500万元。由此,乡镇企业的股份改革成功地把每名员工都捆绑到了企业利益共同体中,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落到了实处。江阴法尔胜、海澜集团、阳光集团以及锡山红豆集团等大公司,也都先后走出了乡镇企业股份改革的成功道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贡献了致富岗位市场活力

  弘扬“企业家精神”攀高逐新

  有志者事竟成,无锡乡镇企业的兴起兴旺,离不开敢于吃苦奋斗、想出千方百计、肯办实业致富的企业家群体。无锡是江南纺织重镇,江阴新桥镇阳光集团的企业家陈丽芬,原是毛纺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在纺织业受到羊毛大战冲击、原料价格猛涨、国内市场疲软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下,陈丽芬敢担当,啃书本、钻技术、勤实践,虚心向老师傅讨教,悟出了门道,设计的毛呢面料屡屡获奖,成功打造阳光面料、威尼帝西服等品牌,一步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走向兴旺,使江苏阳光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又如,锡山区红豆集团的企业家周海江,面对困难,敢挑重担,善于创新,以绩效为导向,激发企业员工的干劲,实现了企业蒸蒸日上。由此可见,敢于迎难而上,不怕吃苦奋斗,传承四千四万精神,才是无锡乡镇企业家成功的重要秘诀,也是无锡乡镇企业兴旺的精神密码

  改革开放45年来,无锡在推进乡镇企业发展浪潮中,冲破僵化的企业运营模式,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壮大实业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重要发祥地和率先实行农村工业化的先行地区,无锡将在竞争中实现新跨越,在改革中塑造新格局,弘扬四千四万四敢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