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文化 弘扬莫高精神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发布时间:2024-0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抓纲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敦煌研究院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自汉代以来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始终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不断吸纳着来自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是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口述,北大学者顾春芳整理编著而成的传记,400多页的篇幅,十三个章节,生动描写了樊锦诗与敦煌相守的一生,详细记录了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弘扬。该书由译林出版社发行,被评为全国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系江苏唯一入选的图书作品。樊锦诗获评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改革先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近日,我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朴素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像是一位长者在和我倾诉她和莫高窟的故事。让我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更看到在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默默付出。他们用双手在静默的洞窟里临摹彩色线条,惊艳了世人;他们把心中的热爱撒在寂寞的荒沙里,延续着历史画卷。读完此书,我不禁惊叹中华民族的昌盛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更钦佩一代代敦煌守护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坚守大漠,陶铸铮铮风骨

  余秋雨在描述莫高窟时这样说过,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种壮阔生命吸引着几代莫高窟人以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扎根大漠,在黄沙飞扬、缺水少电、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枯燥孤寂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樊锦诗就是这群人当中的杰出代表。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了这个天之娇女是如何与敦煌结缘,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最终选择扎根这片荒漠。在最初的若干年里,樊锦诗在那里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青霉素过敏濒临死亡、父亲经文革批斗后去世、与爱人多年两地分居,她纠结过、犹豫过,曾想过要不要离开那里,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坚持了下来,觉得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不可分离。她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敦煌流沙和千佛洞,用一辈子时光守护在莫高窟,择一事,终一生。

  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用行动落实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汗水浇铸梦想之花。

  甘于奉献,锤炼坚定意志

  莫高窟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却集聚了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深耕于此,用青春汗水谱写莫高传奇莫高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支撑樊锦诗的支柱,耐得住寂寞是对樊锦诗毅力的考验。通读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弱身躯,迎着朝霞,背着晚霞,穿梭于一个又一个洞窟,从最早清理土沙、编号,到每一个洞窟测量与记录,到维护修复壁画,再到考古报告撰写,都留下了樊锦诗坚定的脚印。经过岁月磨砺和西北艰苦环境捶打历练,樊锦诗更加坚韧执着。对于她来说,敦煌已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理位置、考古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已经是她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崇高事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人生历练,更需要弘扬这种奉献精神,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勇于担当,恪守初心使命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代莫高人毅然扛起重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建立研究院、修复壁画石窟、推行保护制度等举措,让敦煌瑰宝重新焕发光彩。1998年,将满60岁的樊锦诗成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当时她还有半年就要退休了,没想到在院长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樊锦诗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使命召唤担当,榜样引领前行。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守护者,无悔扎根大漠,自觉担负起敦煌文化保护传承重任。从文物修缮保护,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敦煌文化守护者一代代接过接力棒,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我们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奔赴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们,为了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一心为民、奔波忙碌,不落下一个贫困户;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为人民生命安全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这都是中国的脊梁。

  开拓进取,激荡豪情壮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敦煌学研究,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随着游客增多,岁月风化,莫高窟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保护莫高窟,任重而道远。樊锦诗坚持退休不褪色,团结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年过花甲的她创立了数字敦煌,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以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把敦煌研究院打造成为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典范,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矛盾。同时,她积极推动保护研究工作国际合作,让敦煌石窟迈上科学保护新台阶,造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文化盛景。敦煌之盛大,不只是因其艺术壮观,更在于莫高人开拓进取,为这个时代树立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坐标。通过这本书,我看到的是樊锦诗高大的背影,看到的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看到的更是闪耀的民族精神。

  书到最后,樊锦诗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她此生与敦煌的关系: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不是敦煌需要我,而是我离不开它。这样一句平淡朴实描述,让我感动不已。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应从历久弥新的莫高精神中汲取能量,永葆初心、热情、追求,乘着时代风云,以微毫诠释伟大,以初心践行使命,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不负于心、不负于行,努力前进!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